搜索
查看: 747|回复: 0

2G退网,想快也快不起来!

[复制链接]

55

主题

207

帖子

7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6
发表于 2018-4-23 21: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似乎每年关于2G退网的猜测和消息都会引来公众的热烈讨论。最近,联通一则《中国联通有序推进2G网络减频工作》微博文章,再次引爆了2G退网的讨论。
在国内,截至2018年2月底,不计算loT物联网设备,移动联通电信的2G用户依然接近3亿,约占三大运营商14.44亿用户总量的25%。
既然有如此庞大的基数,为什么电信运营商对于2G减频甚至退网的意愿还是如此强烈?
利益催生需求。之所以三大运营商明面或者暗地对2G网络减频以清空部分频段,一切都是因为利益使然。无论是盈利需求驱动抑或是为5G未雨绸缪,运营商都有推动2G减频退网的强烈动机。
2G网络成为盈利压力陡增的运营商不得不甩的包袱
2017年度,中国移动营收同比增速为4.5%,电信和联通这一数据分别为3.9%和4.6%。而对比2016年三家运营商的增速分别为6.0%、6.4%和-1.0%。
除了联通2017年经历混改、引入投资整体改革,营收增速实现增长之外,移动和电信的同比增速都大幅放缓。分析认为,运营商增速放缓主要是因为相关政策推动的“提速降费”改革。
1.jpg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内,运营商先后在政策要求下取消了流量月底清零、通话异地漫游等隐性费用,但这还远不是终点——三大运营商已经承诺不晚于今年7月1日取消移动流量“漫游”,不再区分省内和省外流量。这势必又将为运营商营收造成压力。
而在“提速降费”产生的营收压力之下,运营商除了提前布局5G以期竞争未来用户之外,还迫切需要将2G用户升级到3G、4G网络。
不巧的是,这两项举措都绕不开“2G退网”的话题。
低廉资费积淀了庞大的2G用户群体,在压力之下,运营商首当其冲会地会有升级2G用户以提高ARPU(每用户平均贡献收入)的原始冲动。
目前,三大运营商一共拥有的3亿2G个人用户和超过3亿部政企客户的loT终端,绝大多数是为2G的低资费所吸引而没有向上升级网络。据数据推测,2G个人用户的预估月度ARPU值仅为4G用户(60元)的1/3,而loT领域的2G终端的月度ARPU甚至不足3元。
因为存在巨大的ARPU潜在提升空间,所以运营商会有如此强烈的动机升级2G用户。以联通为例,早在2016年,联通当年的4G转网的计划投入金额就已经达到了590亿元。
2.jpg
然而提前布局5G网络同样也要求2G网络减频退网。
先入局的2G/3G/4G网络占用了信号传播损耗低、覆盖广、穿透力强、组网成本低的低频频段,因为缺乏低频频段资源,国内5G网络在确定了中高频频段之后迟迟无法确定低频频段。业内人士一直要求开放700MHz频段给5G使用,但是因为700MHz频段被省级广电系公司把持,所以目前最现实的方案是重耕2G占用的低频频谱。
然而2G退网并非只是用钱买单这么简单
但是不管是业界、运营商让2G减频退网的诉求是多么强烈,这一博弈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依然是用户。
目前三大运营商存留3亿2G个人用户,在如此量级下,即使是通过免费换卡、套餐优惠、折扣购机等手段,考虑到用户接受度、政策渗透率,可以预见依然会有大量的个人用户拒绝迁出2G网络。三大运营商中2G用户超过2亿的中国移动,减频动作集中在用户最少的3G频段而不是2G频段,正是忌惮引发用户反弹。
或许,强制清退1亿小灵通用户的先例对于如今2G退网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自2009年2月工信部发布正式文件要求小灵通设备清频退网起到2013年11月,历时4年之后,全国范围内仍有900万小灵通用户拒不退网,甚至直到2015年初运营商仍未与部分小灵通用户达成退网协议,招致了用户的集体诉讼。
但是如果和政企用户相比,清理个人用户看起来反倒要更简单一些。
小灵通是在2G技术成熟的之后的强制退网,而这次2G退网涉及的不仅仅是3亿个人用户,还包括政企用户使用的超过3.26亿部loT终端中的绝大部分。这些loT终端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暂时没有合适的技术方案可以完美替代2G。
3.jpg
loT设备数量多、生命周期长、成本敏感,要求网络覆盖广、费用低、产业链成熟,但是现有的替代网络方案中,运营商主推的NB-loT网络适用场景有限,eMTC网络短期内又无法大规模商用——也就是说,2G退网对loT领域用户来说几乎是一个不能接受的选项。
所以暂时来看,在政策未正式出台、技术不成熟的大背景下,纵使运营商将2G退网的意愿再强烈,2G网络也不会很快退出舞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RF技术社区

GMT+8, 2024-4-19 06:57 , Processed in 0.070725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