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是最强天线科普文
大家好,我是小枣君。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天线。
嗯,就是这个东东:
天线,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通讯设备。但是,大部分人其实对它并不了解,可能只知道它是收发信号的。
所以,小枣君用一个礼拜的时间,憋了一个大招,码出了这篇文章——
本文面向零基础读者,专业或非专业人士,皆可阅读,绝对通俗易懂,干货满满。
废话不多说,直入正题!
话说,自从1894年老毛子科学家波波夫成功发明了天线之后,这玩意迄今已有124年的历史(数了3遍,应该没错)。
波波夫和他的发明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二战中屡立奇功的英国雷达天线
如今,不管是老百姓日常工作生活,还是科学家进行科研探索,都离不开天线君的默默奉献。
天线究竟是一根什么样的“线”,为什么会如此彻底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其实,天线之所以牛逼,就是因为电磁波牛逼。
电磁波之所以牛逼,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是唯一能够不依赖任何介质进行传播的“神秘力量”。即使在真空中,它也能来去自如,而且转瞬即至。
电磁波效果图
电磁波传播示意图
想要充分利用这股“神秘力量”,你就需要天线。
在无线电设备中,天线就是用来辐射和接收无线电波的装置。
天线的英文名:Antenna(也有触须、直觉之意)
再通俗点,天线就是一个“转换器”——把传输线上传播的导行波,变换成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或者进行相反的变换。
天线的作用
什么叫导行波?
简单来说,导行波就是一种电线上的电磁波。
天线是怎么实现导行波和空间波之间转换的呢?
看下图:
中学物理学过,两根平行导线,有交变电流时,就会形成电磁波辐射。
两根导线很近时,辐射很微弱(导线电流方向相反,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几乎抵消)。
两根导线张开,辐射就会增强(导线电流方向相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方向相同)。
当导线的长度增大到波长的1/4时,就能形成较为的辐射效果!
有了电场,就有了磁场,有了磁场,就有了电场,如此循环,就有了电磁场和电磁波。。。
电生磁,磁生电
再来个动图,大家感受一下这个优美的过程:
导线电流方向的变化,产生了变化的电场
产生电场的这两根直导线,就叫做振子。
通常两臂长度相同,所以叫对称振子。
长度像下面这样的,叫半波对称振子。
半波对称振子
把导线两头连起来,就变成了半波对称折合振子。
半波对称折合振子
有点像刷墙的油漆刷子。
对称振子是迄今最为经典,使用最为广泛的天线。
理论还是有点枯燥啊,赶紧的,我们来结合一下实物。
真实世界中的振子,是个什么样?
Duang!就是这样——
就是这么个金属片。。。半波对称振子(非折合)
好吧,其实上面这个只是振子的一个传统形态,它还有N种变(身)态:
造型怪异的振子
懵逼了吧?如果说振子就是天线,那这哪里是天线嘛?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天线不是这个鸟样啊?
放心!作为一个百年一遇的良心公众号,鲜枣课堂骗天骗地都不敢骗各位粉丝爸爸!
确切地说,振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天线。振子是天线的核心部件,形态会随天线的形态变化而变化。
而天线的形态,实在是太TM多了。。。多了。。。了。。。
总而言之,成百上千。。。
虽然天线的形态千奇百怪,但是根据相似度,也可以进行大致归类。
按波长分:中波天线、短波天线、超短波天线、微波天线...
按性能分:高增益天线、中增益天线...
按指向分:全向天线、定向天线、扇区天线...
按用途分:基站天线、电视天线、雷达天线、电台天线...
按结构分:线天线、面天线...
按系统类型分:单元天线、天线阵...
……
如果按照外型来分,常见的几种,如下图:
鞭状天线
抛物面天线
八木天线
PS:八木天线并不是八根木头,虽然我数学不好,但是八我还是数得来的。之所以叫八木,是因为它是二十世纪20年代日本人八木秀次和宇田太郞发明的,叫“八木宇田天线”,简称“八木天线”(可怜的宇田)。
我们通信汪最关心的,当然是——通信基站天线!
基站天线,是基站天馈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站天线一般分为室内天线和室外天线。
室内天线通常包括全向吸顶天线和定向壁挂天线等。
我们重点说说室外的。
室外基站天线也分为全向的和定向的。定向天线再细分为定向单极化天线和定向双极化天线。
什么是极化?别急,我们待会再说。我们先说说全向和定向。
其实顾名思义,全向天线就是向四周发射和接收信号的,而定向天线,是向指定方向。
室外全向天线,是这样的:
就是一根棒子,有粗的,也有细的。
它里面的振子,是这样的:
相比全向天线,现实工作生活中,定向天线使用最为广泛。
它大部分时候看上去就是一个板子,所以叫板状天线。
板状天线,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
辐射单元(振子)
-
反射板(底板)
-
功率分配网络(馈电网络)
-
封装防护(天线罩)
之前我们看到那些奇怪形状的振子,其实都是基站天线的振子。
大家注意到没,这些振子的角度,有一定的规律:要么是“+”,要么是“×”。
嗯,这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极化”。
无线电波在空间传播时,其电场方向是按一定的规律而变化的,这种现象称为无线电波的极化。
如果电波的电场方向垂直于地面,我们称它为垂直极化波。同理,平行于地面,就是水平极化波。另外,还有±45°的极化。
不仅如此,电场的方向还可以是螺旋旋转的,叫椭圆极化波。
双极化,就是2个天线振子在一个单元内,形成两个独立波。
采用双极化天线,可以在小区覆盖时减少天线的数量,降低天线架设的条件要求,进而减少投资,还能保证覆盖效果。总之,就是好处多多。
密集恐惧症又犯了。。。
我们继续前面全向和定向天线的话题。
为什么定向天线可以控制信号的辐射方向呢?
我们先来看个图:
这种图,叫做天线方向图。
因为空间是三维立体的,所以这种从上往下的俯视,以及从前往后的正视,会更加清晰直观地观察到天线辐射强度的分布。
上图也是一对半波对称振子产生的天线方向图,有点像个平放的轮胎。
话说,天线的诸多特性中,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辐射距离。
怎样才能让这个天线的辐射距离更远呢?
答案就是——
拍它。。。
啪叽!
这下辐射距离不就远了嘛。。。
问题是,辐射这玩意,看不见抓不着,你想拍它,也拍不着啊。
在天线理论里,如果你想拍这一巴掌,正确的做法是——增加振子。
振子越多,轮胎越扁。。。
这个造型有点像那啥啊。。。呵呵
好了,轮胎被拍成了饼,信号距离是远了,而且,它是向周围360°发散的,是个全向天线。这种天线,放在荒郊野外,是极好的。但是,在城市里,这种天线就很难玩得转了。
城市里,人群密集,建筑林立,通常需要使用定向天线,对指定范围进行信号覆盖。
城区基本上都是定向天线
于是乎,我们就需要对全向天线进行“改造”。
首先,我们要想办法把其中一侧“挤一挤”:
怎么挤呢?我们加上反射板,挡在一侧。然后,配合多个振子,进行“聚焦”。
最后,我们得到的辐射形状,是这样的:
图中,辐射强度最大的瓣称为主瓣,其余的瓣称为副瓣或旁瓣,屁股上还会有一点尾巴,叫后瓣。
呃,这个造型,有点像。。。茄子?
对于这个“茄子”,你可以想一想,怎样才能最大化利用它进行信号覆盖呢?
抱着它站在马路上,肯定是不行的,障碍物太多。
站得高,看得远,我们肯定要往高处走啊。
到了高处,怎么才能往下照呢?聪明如我的你,一定想到了,很简单啊,天线本体往下倾斜不就OK啦?
是的,在安装时,直接倾斜天线,是一个办法,我们称之为“机械下倾”。
现在的天线,安装时都具备这个能力,一个机械臂,搞定。
但是,机械下倾也存在一个问题——
采用机械下倾时,天线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的幅值是不变的,所以天线方向图严重变形 。
这肯定不行啊,影响了信号覆盖。于是,我们采用了另外一种办法,就是电调下倾,简称电下倾。
简而言之,电下倾就是保持天线本体的物理角度不变,通过调整天线的振子相位,改变场强强度。
来个动图,就看明白了:
相比于机械下倾,电下倾的天线方向图变化不大,下倾度数更大,而且,前瓣和后瓣都朝下。
当然啦,在实际使用中,经常会机械下倾和电调下倾配合使用。
下倾之后,就变成了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天线的主要辐射范围,得到了较充分的利用。
但是,还是有问题存在的:
1 主瓣和下旁瓣之间,有一个下部零深,会造成这个位置的信号盲区。通常,我们称之为“灯下黑”。
2 上旁瓣的角度较高,影响距离较远,很容易造成越区干扰,也就是说,信号会影响到别的小区。
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填补“下部零深”的空缺,压制“上旁瓣”的强度。
具体的办法,就是调节旁瓣的电平,采用波束赋形等手段,里面的技术细节就有点复杂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搜索相关资料。
这里面的学问,真的很深,所以,无数的天线专家都在钻研这方面的课题,不断地研发、测试。
上图为天线测试暗室
一款优秀的天线,离不开良好的工艺,可靠的材料,还有不断的测试。
好啦,文章写到这里,就该结束啦!能看到这里的,绝对都是真爱啊!
实际上,天线的知识还有很多,远不止本文所述。限于篇幅,今天还是先到这里吧。
总之,天线确实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远比大家想象得复杂。而且,目前也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尤其是即将到来的5G,天线技术革新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各大设备厂家一定会在5G天线上全力以赴,做足文章。
到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天线黑科技出现?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作为5G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MIMO) 的技术支持,毫米波天线集成技术是实现高分辨数据流、移动分布式计算等应用场景的关键技术。讨论了封装天线( AiP) 、片上天线( AoC) 、混合集成等毫米波天线集成技术发展状况、关键技术及其解决方案,剖析了几种典型集成天线技术,分析了技术发展脉络,总结了5G毫米波集成天线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月17日,在第68届国际固态电路会议上,中国电科38所发布了一款高性能77GHz毫米波芯片及模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两颗3发4收毫米波芯片及10路毫米波天线单封装集成,探测距离达到38.5米,刷新了当前全球毫米波封装天线最远探测距离的新纪录。
近日,一篇去年由vivo移动通信公司天线预研团队投稿基于AiAiP [1]–[3]的手机毫米波天线创新设计以可兼容手机全面屏与60-GHz毫米波天线的研究文章[4]于今年的EuCAP(欧洲天线与传播会议)线上刊出,此创新设计不但有助于未来手机全面屏与60-GHz毫米波天线及LTE天线三者兼容设计的新思路拓展,且此设计亦纳入了手机的屏幕玻璃与玻璃粘胶对毫米波天线的覆盖,故更具实际的设计指导功用。
天线效率在智能手机的整体RF性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智能手机(尤其是向5G过渡)和RF设计趋势是不断提升天线带宽,同时不断缩小天线尺寸。 简言之,天线调谐比以往更加重要。在本博客中,我们将介绍4G和5G移动设备中天线调谐的四个关键要素。
本文围绕高分辨率对地微波成像雷达对天线高效率、低剖面和轻量化的迫切需求 , 分析研究了有源阵列天线的特点、现状、趋势和瓶颈技术 , 针对对集成电路后摩尔时代的发展预测 , 提出了天线阵列微系统概念、内涵和若干前沿科学技术问题 , 分析讨论了天线阵列微系统所涉及的微纳尺度下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微波半导体集成电路、混合异构集成、封装及功能材料等关键技术及其解决途径 , 并对天线阵列微系统在下一代微波成像雷达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