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充电,就像把5G基站搬到了家里
话说,蜉蝣君在很久很久以前想过一个问题:我们身边的充斥着能量,为什么不能用来给手机充电?
这些能量有太阳光的照射,有基站和无线路由器的辐射,还有人的体温,甚至做饭时的天然气灶不也是巨大的能量之源么?
手机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这些能量,但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能量白白地耗散掉,难道这一切只能是不可逆转的熵增?
后来,“无线充电”技术横空出世,蜉蝣君是期待不已的。想象着有一个内置于插座的玩意,可以源源不断地定向发射能量,并能持续跟踪手机,可在一个房间之内任意移动随时充电。
然而当看到实物的时候,却着实让人失望。原来所谓的“无线充电”,还是要把手机放到一个圆盘上,不能拿起来。虽说不用插线,但一般充电线可以满足一定的移动需求,这个就不行了。
食之无味,弃之有肉,用“鸡肋”来形容最恰当不过。
然而,近期看到小米的“隔空充电”技术之后,不禁发现,技术还是在悄然之间进化的,不知不觉间,很多曾经想象的东西都变成了现实。
其实,无线充电本质上,就是电磁波和电流之间的转换,只要开机上网,我们的手机就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这项工作。
手机天线接收到基站发来的微弱电磁波信号,再转换为电流,最终通过内部复杂的软硬件模块还原出信号中携带的数据。
也就是说,手机可以接收到基站传来的能量,只是这些能量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并没有用作无线充电。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给家里放一个类似基站的设备,源源不断地对准手机发射电磁波,手机接收之后转换为电流给电池充电,只要能量足够强,不就能实现无线充电了吗?
事实上,小米也是这么做的。
从宣传视频中看出,这个“隔空充电”方案需要给家里放一个信号发射器,尺寸还相当大,跟个饮水机尺寸差不多了。
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它用到了5G基站的一些技术,能把能量像手电筒那样集中起来,对准手机定向发射。
第一个技术是:大规模天线阵列。小米宣称信号发射器内含144根天线,跟个5G小基站差不多了。
第二个技术是:波束赋形。天线越多,发射的信号能量越集中,指向性越好。目前除了5G之外,无线路由器也在广泛使用这个技术。
第三个技术是:毫米波。毫米波是指频率在30GHz以上的电磁波,由于频率高,因此波长很短,为毫米级别。波长短了,天线也就小了,因此信号发射器里能塞得下这么多的天线。
用到了这么多的5G技术,可不就相当于把基站搬到了家里?
因此,这个技术刚一公布,就有人质疑为了充电,让人白白承受更多辐射的问题。
其实中国对电磁辐射限值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能正常上市,说明它必然是通过了相关测试的。
但有形的测试易通过,人心的疙瘩却难以解开。
当然,这款产品属于实验性质的,也并非主用于手机充电,而是为了智能家居而生。
因为家里可能有非常多的智能联网设备,它们的供电都依赖于电池的话就非常麻烦,而有了隔空充电,万物互联,实时在线就有了坚实基础。
小米,其实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来源: 无线深海
2023 年 3 月 31 日,全球领先的连接和电源解决方案供应商 Qorvo宣布,其 RF Fusion22™ 芯片组荣获 2023 年 GTI 移动技术创新突破奖。该奖项是对 Qorvo 在 5G 芯片组领域技术创新的认可,可为主要智能手机制造商提供紧凑的高性能 5G 功能。这是 Qorvo 5G 产品第三次荣获 GTI 大奖。
2023年世界移动大会开幕在即,中兴通讯将呈现十大无线创新产品及方案,以极简架构、极强性能与极效节能助力运营商建设全频段融合的5G网络,助力“5G新生长”。
5G作为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它的网络结构、网络能力和要求都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有大量技术被整合在其中,5G 体现了创新、全面的移动无线通信技术的广度和深度。本文介绍了5G的波形提升、大规模MIMO、全双工技术与网络切片技术。
5G MM 这个概念相信有很多人并不是很熟悉,主要原因在MM上,Massive MIMO(简称作M-MIMO或者MM),作为5G的核心技术,是承载在AAU之上的,而AAU内部的天线阵列,则是实现Massive MIMO的最重要的载体。
近日,中国电信卫星公司携手紫光展锐、中兴通讯、佰才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信广东公司等产业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了全球首次S频段5G NTN(non-terrestrial network,非地面网络)技术上星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