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射频技术? 学习射频技术未来前景怎么样?

分享到:

1. 什么是射频技术

射频技术(RF)是Radio Frequency的缩写。较常见的应用有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或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其原理为由扫描器发射一特定频率之无线电波能量给接收器,用以驱动接收器电路将内部的代码送出,此时扫描器便接收此代码。

接收器的特殊在于免用电池、免接触、免刷卡故不怕脏污,且晶片密码为世界唯一无法复制,安全性高、长寿命。RFID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典型应用有动物晶片、汽车晶片防盗器、门禁管制、停车场管制、生产线自动化、物料管理。

RFID标签有两种:有源标签和无源标签。

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其中,电子标签又称为射频标签、应答器、数据载体;阅读器又称为读出装置,扫描器、通讯器、读写器(取决于电子标签是否可以无线改写数据)。电子标签与阅读器之间通过耦合元件实现射频信号的空间(无接触)耦合、在耦合通道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能量的传递、数据的交换。

发生在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射频信号的耦合类型有两种。

(1)电感耦合。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如图2左图所示:

(2)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225kHz和13.56MHz。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m。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超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3MHz,915MHz,2.45GHz,5.8GHz。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3—l0m

 

2. 射频技术的未来前景

RFID作为物联网的子行业,位于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物联网的前提。物联网应用层的发展必须在感知层的支撑上进行,因此若要发展物联网,感知层是物联网产业中的优先发展产业。物联网的发展使得应用层需求呈现多元化及复杂化趋势,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释放新型技术需求,这驱动着感知层相关技术的创新升级。RFID技术相较其他感知技术(二维码、条形码等)具备无需接触、无需可视、可完全自动识别化等优势,在适用环境、读取距离、读取效率、可读写性方面的限制相对较低。当物联网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RFID将成为重点发展和主流的感知层技术,而未来成本的逐步下降令其有望在高度智能化的社会中进一步替代二维码、条形码的市场份额,且行业内自身存在更新换代需求,技术革新驱动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智能时代下传统行业变革加快,RFID需求量提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量子计算等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出现意味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序幕悄然拉开,技术社会发展的引擎正由互联网逐步转向智能技术。人类社会迎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应用开始赋能各行各业,行业智能化加快,导致RFID需求量得以提升。

近年来,传感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RFID芯片的硬件成本不断下降,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集成应用解决方案不断成熟,RFID技术在智能化管理等众多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以零售行业为例,近两年来,超高频无源RFID标签在服装零售行业的应用爆发,由于该技术可以解决鞋服零售行业库存高、补货不及时、数据不、物流效率低、盘点耗时长等核心痛点,零售巨头如快时尚服装连锁品牌UR、Zara均采用RFID标签和RFID应用解决方案以实现追溯商品从工厂到零售带你的全链条动态,从而提高运转效率。此外,无人零售的兴起也使得RFID的需求量增长,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超高频RFID将会是成为行业发展的重心。在中国市场中,高频RFID技术的应用依然是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而超高频则是未来发展趋势。在中国,RFID在电子票证、出入控制、手机支付等领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应用模式,这些领域的应用多集中于低高频段。高频应用方面,国内厂商的芯片设计、制造和票证制作工艺、封装技术等都逐渐凸显出强劲的竞争实力和优势,经过数年来的快速发展,国内RFID高频产业链已经不断完善,并可以比肩国际水平,成为这一市场的中坚力量。

未来随着中国RFID高频技术的持续突破,为响应“一带一路”政策,越来越多的RFID企业将陆续出海,与海外的巨头厂商角逐、抢夺市场份额。而在超高频RFID领域,中国目前在整体市场的占有率仅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超高频RFID在鞋服新零售、无人便利店、图书管理、医疗健康、航空、物流、交通等诸多领域不断普及、发展,未来,超高频RFID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突破口。

物联网的发展使得应用层需求呈现多元化及复杂化趋势,智能技术赋能变革传统行业导致RFID需求量显著提升,成为行业发展新契机,驱动中国RFID行业可持续发展。

 

 

 

继续阅读
三巨头人工智能大战升级,物联网才是下半场重点

近期的人工智能话题不可谓不热闹,前有两会为之添火,后有BAT竞相布局,关于BAT三巨头之间的AI相争不过是一个开端而已,未来会延伸到更深层次的产业竞争中去。

卫星物联网悄然崛起,万亿市场价值即将井喷

这几年,卫星通信的话题热度极高。“卫星物联网”这个概念相信很多人是第一次听到,众所周知,按使用对象,互联网可以分为“人联网”和“物联网”。我们普通消费者用户使用的手机等应用,都属于“人联网”。而物联网的话,主要是政府或企业用户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场景使用。

中兴通讯十大无线新品及方案,极简极强极效

2023年世界移动大会开幕在即,中兴通讯将呈现十大无线创新产品及方案,以极简架构、极强性能与极效节能助力运营商建设全频段融合的5G网络,助力“5G新生长”。

一种为物联网跟踪器选择合适降压升压的方案

物流团队可以随时了解其车队的性能和位置,供应链经理可以保持 无需进入仓库即可监控库存水平,农民无需出门即可监控他们的田地。 这些实时洞察得益于窄带物联网 (NB-IoT) 等新无线电接口 和 LoRa (远程)。这些接口针对长距离、低功耗、低成本和低电池消耗进行了优化,是 实现大量新应用,如车队跟踪、资产跟踪、智能农业、货物标签、 等等。新一代信标直接连接到专用蜂窝网络, 无需使用 蓝牙与网关通信。由于无线电接口针对低功耗进行了优化,因此稳压器 为 IoT 设备供电还必须消耗低功耗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电池寿

由原电池供电的远程患者监测(RPM)的电源设计

远程患者监测是一种技术,可以在传统临床环境之外监测患者,这可能会增加获得护理的机会并降低医疗保健服务的成本。远程患者监测使用数字技术从一个位置的个人那里收集医疗和其他形式的健康数据,并将该信息以电子方式安全地传输给不同位置的医疗保健提供者,以进行评估和建议。它允许护理提供者使用移动医疗设备实时跟踪生命体征或/和分析数据。这些功能对为显示器供电的单节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为ECG远程患者监护贴片提供电源解决方案,以延长电池寿命以利用这些功能。本文还介绍了准确估计 RPM 电池寿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