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智能超表面技术(RIS):从无源到有源







上个月,25所在北京完成国内首次太赫兹轨道角动量的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利用高精度螺旋相位板天线在110GHz频段实现了4种不同波束模态,通过4模态合成在10GHz的传输带宽上完成100Gbps无线实时传输,最大限度提升了带宽利用率,为我国6G通信技术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
可重构智能表面(RIS)或许是目前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案。近年来,有一种技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它从外表上看就是一张平平无奇的矩形薄板,却可以灵活部署在无线通信传播环境中,并实现对反射或者折射电磁波的频率、相位、极化等特征的操控,从而达到重塑无线信道的目的。
关于未来的第六代移动通信(6G),欧洲的姿态绝对是当仁不让。年初,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电子与信息技术实验室(CEA LeTI)宣布,将在整个欧盟科学界实施有远见的新6G计划——NEW-6G,旨在利用一种广泛的方法,融合多技术、领域和学科,促进下一代无线连接,为未来无线网络打下基础。NEW-6G将重新思考纳米技术,绘制发展路线图,鼓励合作,促进未来6G技术创新的出现。
5G商用已经一段时间了,在大家还没有完全适应5G节奏的时候,6G的研究已经进行很久了。6G将提供通用、高性能的无线连接和极致的体验,在速度上可与光纤通信相媲美,实现Tbps级的峰值速率,6G将实现每秒万兆到千万兆比特的用户体验速率,亚毫秒的时延,10倍于5G的连接密度,厘米级定位精度,毫米级成像精度,以及差错可控的端到端系统可靠性,实现未来各种以人为中心的沉浸式业务,以及各类垂直行业的全数字化转型和生产力升级。
随着商用落地,最近,关于5G的话题不绝于耳。 了解5G的人都知道,5G网络主要有两种频段,一种是sub-6GHz,另一种是毫米波(Millimeter Wa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