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微带线基础知识:从理论到实践

分享到:

微带线的历史与构成
 
微带线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传输线之一,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它最早于1952年12月在美国ITT实验室的IRE会议上由Grieg和Engelmann首次发表,并展示给大家作为一种新型的印刷电路。当时,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比它早两年问世的带状线,由R. Barrett在1950年代发明。带状线最初被称为Tri-plate,因为它由三层金属组成。外国人给这些名字起得总是很随意。
 
尽管带状线和微带线非常相似,但它们的起源却不同,按照发展关系来看,微带线比带状线要晚一代。微带线可以看作是平行双线的延伸,而平行双线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微波传输线之一。平行双线将金属导线置于介质基板中间,保持原有的电磁场结构。将其中一根导线移开后,剩下的导线和金属导电平板构成了一种新的传输线——微带线,金属导线以条状形式覆盖在介质板的一侧,而另一侧为金属接地板。
 
而带状线可以看作是由同轴线发展而来。首先,将同轴线的外导体分成两部分,然后展开成平板,最后将内导体压扁成条状,形成了带状线。
 
同轴线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平行双线的辐射损耗问题,可以看作是由平行双线演变而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带状线和平行双线之间还有一个同轴线的关系。
 
观察带状线和微带线的电场分布,如果金属接地板足够大,带状线的电磁场仍然被封闭在两块导体板内,并且上下对称分布,保持TEM模(纯传输模式)的特性和稳定性。但是微带线在开放区域存在明显的电磁辐射,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电场分布。这种场结构的不对称性在微带线的初期引入了一些问题。它不仅会产生显著的辐射损耗,还会激发其他模式,使原有的工作模式受到影响,我们称之为准TEM模式。为了改善这些缺点,可以通过缩小微带线的横截面尺寸来减少不对称性,使介质基片的厚度和导体带宽远小于工作波长。然而,这样做又会引入更大的导体损耗。因此,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微带线在与带状线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层PCB(Printed Circuit Board)电路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微带线和带状线最终融合在了同一个电路板上。
 
带状线和微带线的出现将微波传输线引入了平面时代,并广泛应用于印刷电路板工艺中,为今天的无线时代奠定了基础。
 
构成微带线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金属带条、介质基板和接地板。其中,介质基板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
 
对于介质基板的选择,有以下几个重要要求:
 
较高的介电常数,以满足电路小型化的需求。
 
低损耗,即较小的损耗角正切(tan δ),其值越小越好。
 
稳定的介电常数,在给定的频率范围和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
 
高击穿强度,以确保微带线能够传输更大的功率。
 
高导热性,以便有效传输热能。
 
此外,介质基板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金属附着性,以便于印刷金属层的制作。
 
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金属带条。金属带条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还需要与介质基板有较好的附着力,以确保微带线结构的稳固性。常用的导电金属材料如银、铜和金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但附着力较差;而钼、铬和钽等材料则具备较好的附着性但导电性较差。
 
在微带线的制作过程中,通常先在介质基板上蒸镀一层附着力良好的金属,其厚度要远小于微带线工作频率对应的趋肤深度,通常只有几十到几百埃厚度。随后再附着一层导电性良好的金属。这样电磁波可以穿透薄金属层,使大部分能量分布在导电性良好的金属上,从而减小对微带线损耗的影响。
 
对于微带线阻抗的计算,现有的软件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例如AWR的Txline模块。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在Excel等软件中进行计算:
 
[ Z_0 = \frac{60}{\sqrt{\epsilon_{\text{eff}}}} \cdot \ln\left(\frac{8h}{w} + \frac{w}{4h}\right) ]
 
其中,( Z_0 )为微带线的特征阻抗,( \epsilon_{\text{eff}} )为有效介电常数,( h )为介质基板厚度,( w )为金属带条的宽度。
 
通过以上计算公式,您可以得到微带线的阻抗值,并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
 
微带线的损耗在射频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对于宝贵的射频信号而言,损耗越小越好。与常用的波导和同轴线相比,微带线的损耗要大得多,因此在电路设计中特别需要重视微带线的损耗问题。通常,微带线的损耗包括三个方面:导体损耗、介质损耗和辐射损耗。
 
导体损耗是微带线的主要损耗部分,由导体带条和接地金属板引起。由于金属导体具有有限的导电率,电流通过时会产生电阻损耗。
 
介质损耗是电磁波通过介质材料时产生的损耗,这是由于介质分子交替极化和晶格碰撞引起的热能损耗。介质损耗通常用损耗角正切(tan δ)来表示,较小的损耗角正切意味着较低的介质损耗。
 
辐射损耗是由于微带线的场分布是半开放的,导致部分能量辐射出去。通过减小微带线的横截面,可以降低辐射损耗。然而,在微带线的不连续点,辐射会更加显著。为了减小辐射损耗和对其他电路的干扰,通常在微带电路上添加金属屏蔽罩。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损耗,还有一种称为磁损耗的情况。当设计人员使用铁氧体或石榴石等磁性材料作为介质材料时,可能会发生磁损耗。这些材料会导致磁损耗在材料自然谐振频率附近增加。磁损耗角正切和特性阻抗会在谐振频率处迅速增加,进而增加导体损耗。导体损耗取决于特性阻抗,随着谐振频率下特性阻抗的增加,导体损耗也随之增加。
 
对于不同厚度的氧化铝基板,介质损耗几乎保持不变,但是厚度越薄,金属损耗就越大。这是因为在相同的阻抗条件下,较薄的介质基板会导致微带线导体带条变窄,电流分布更加集中,从而导致较大的导体损耗。
 
石英材料作为介质基板具有更低的损耗。这主要是因为石英基板的损耗角正切更小(仅为0.0001),并且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此外,微带线导体带条的宽度也较大,从而减小了金属损耗。
 
通过考虑以上各种损耗因素,我们可以在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尺寸,以尽量降低微带线的损耗,提高电路性能。
 
 
相关资讯
Qorvo® 率先推出面向DOCSIS 4.0的24V功率倍增器

全球领先的连接和电源解决方案供应商Qorvo®(纳斯达克代码:QRVO)今日宣布,率先推出面向DOCSIS 4.0宽带和有线电视(CATV)的24V功率倍增放大器——QPA3390。该款全新1.8GHz表面贴装模块带来卓越的效率和性能,且尺寸比传统混合解决方案缩小30-40%。

滤波技术:信号处理的隐形工匠

在电子技术与信号处理领域,滤波如同一位精细的工匠,巧妙地雕琢着信号的轮廓,使其更加纯净、符合特定需求。滤波,简而言之,就是从混杂的信号中分离出所需频率成分的过程,它如同自然界中的筛子,但操作的对象是无形的电磁波或电信号。

探索WiFi 7:下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革命性飞跃

在数字化时代,无线网络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WiFi 7作为最新的无线网络标准,正引领着无线网络技术的新一轮革命。本文将从原理角度深入探讨WiFi 7的技术特性,揭示其如何为用户带来更快、更稳定、更安全的网络体验。

氮化镓(GaN):引领射频与电力技术革新的前沿材料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电子通信领域,氮化镓(GaN)作为一种高性能的半导体材料,正逐步成为射频技术的核心驱动力。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如高熔点、高电子密度、高电离度以及优异的射频性能,使得GaN在高频、高功率的射频应用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优势。

电磁兼容策略:深入理解差模共模信号与滤波器优化应用

在微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背景下,电磁兼容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保障微电子装置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议题。面对复杂的电磁环境,如何有效抑制电磁干扰,确保系统高效运行,成为科研人员与工程师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这一挑战中,一系列技术手段应运而生。

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