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识别RFID在射频前端的工作原理

分享到: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现在非常火热的技术,在射频技术中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对于RFID的组件RFID读写器和电子标签的工作原理,可能很多人不是特别清楚。其实RFID的两种组件是通过天线进行通信,采用电感耦合的方式进行,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看关于RFID电感耦合方式的射频前端工作原理!
 
RFID射频识别技术
 
总结要点
 
1、了解线圈的电感和互感的概念。
2、了解串并联谐振电路的概念。
3、RFID读写器的射频前端采用串联谐振电路。
4、RFID电子标签的射频前端采用并联谐振电路。
5、RFID的读写器和电子标签通过电感耦合传输信息。
6、了解负载调制以及功率匹配的概念。
 
 
RFID射频识别技术
 
概念解析
 
1、谐振电路,谐振电路能够有选择性的让一部分频率的信号通过,同时衰减通带外的信号。
 
2、谐振电路参数,我们常用谐振频率、品质因数、输入阻抗和频带宽度等参数进行对谐振电路描述。
 
3、谐振频率,也就是外部信号以特定的频率输入谐振电路后使的谐振电路的容抗等于感抗,这个特定的频率就是谐振频率,也称之为工作频率。
 
4、品质因数,定义为谐振电路的平均储能与功率损耗的比值,我们常用特性阻抗与回路电阻比值表示,故而可知Q因子是一个无量纲参数。
 
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
 
 
RFID射频识别技术
串联谐振电路
RFID射频识别技术
并联谐振电路
 
小总结:
 
1、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计算公式一样。
 
2、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电阻R越小,也就是电路损耗越小,那么品质因数就越高,也就是信号的选择性越好,同时频带宽度BW也就越窄。
 
3、通常实际使用的是有载品质因数,由于外部负载的能量损耗,故而有载品质因数会下降,这是采用计算外部品质因数。
 
电感耦合
 
RFID射频识别技术
 
小总结:
 
1、RFID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之间采用电感耦合,读写器通过电感耦合给电子标签提供能量,同时传输信息通信。电感耦合是符合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电子标签输出电压的调节,电子标签获取的是交流电压,经过全波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后输出直流温度电压。
 
3、电子标签通过负载调制的方式向读写器传输数据,也就是负载调制通过对电子标签振荡回路的电参数根据数据流进行调节,进行编码调制传输数据信息。
 
4、负载调制有电阻负载调制和电容负载调制两种方式,外部负载要使得功率匹配。
 
RFID射频识别技术
 
RFID射频前端的结构
 
无论是对于RFID的读写器还是RFID的电子标签,其射频前端的结构需要满足要求:
 
1、RFID读写器和电子标签的天线上的电流和感应电压最大化,使得读写器线圈产生最大磁通,电子标签线圈的感应输出电压最大。
 
2、功率匹配,读写器最大程度输出能量给电子标签,电子标签最大程度耦合读写器的能量。
 
3、需要足够的频带宽度BW,使得读写器或者电子标签的信号无失真的传输。
 
4、对于低频或者高频的RFID采用电感耦合方式,而对于射频(射频(300K-300G)是高频的较高频段;微波频段(300M-300G)又是射频的较高频段)则是采用电磁反向散射方式的。
 
继续阅读
全面系统学习PLC的要点

PLC是一种具有微处理器的数字电子设备,用于自动化控制的数字逻辑控制器,可以将控制指令随时加载存储器内存储与运行。可编程控制器由内部CPU,指令及数据存储器、输入输出单元、电源模块、数字模拟等单元所模块化组合成。PLC可接收(输入)及发送(输出)多种类型的电气或电子信号,并使用他们来控制或监督几乎所有种类的机械与电气系统。

Web3.0——无所不在的网络

Web3.0意味着智能机器广泛参与到网络过程中来,凭借其中两个关键词——智能和广泛,有人把Web3.0成为“无所不在的网络”。在Web3.0广泛的智能机器加持下,未来所有的社会活动、商业活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将发生深刻的改变,大量的新事物和新模式将会诞生,大量新的商业机会将会涌现。

基于RGB-D相机的三维重建与传统SFM和SLAM算法的区别

近年来,随着AR,VR,虚拟试衣,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兴起,三维重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维重建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获取目标场景或物体的深度信息。在景物深度信息已知的条件下,只需要经过点云数据的配准及融合,即可实现景物的三维重建。基于三维重建模型的深层次应用研究也可以随即展开。三维重建技术通过深度数据获取、预处理、点云配准与融合、生成表面等过程,把真实场景刻画成符合计算机逻辑表达的数学模型。

PLC控制系统详解

接线是PLC控制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在选择电缆、清洁接口还是固定电线等方面,我们都需要十分注意。正确、稳定和可靠的接线,有助于保证整个系统的性能稳定,并最大程度降低由于接线不良导致的操作事故发生。

WIFI7更新换代对我们带来的影响

随着WLAN技术的发展,家庭、企业等越来越依赖Wi-Fi,并将其作为接入网络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出现新型应用对吞吐率和时延要求也更高,比如4K和8K视频(传输速率可能会达到20Gbps)、VR/AR、游戏(时延要求低于5ms)、远程办公、在线视频会议和云计算等。虽然最新发布的Wi-Fi 6已经重点关注了高密场景下的用户体验,然而面对上述更高要求的吞吐率和时延依旧无法完全满足需求。为此,IEEE 802.11标准组织即将发布一个新修订标准IEEE 802.11be EHT,即Wi-Fi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