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7的最新进展以及它究竟有多强?
WiFi作为目前人们最常用的无线连接技术,从桌面终端、移动终端、家用电器,到汽车,随处都可以见到WiFi的身影。WiFi在为数十亿的设备提供着接入互联网的服务。据WiFi联盟估计,到2024年,每年将会有近40亿台WiFi设备出货。
自从IEEE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专门的802.11工作组,专门研究和定制WLAN(无线局域网)的标准协议,并在1997年6月推出的第一代WLAN协议---IEEE 802.11-1997开始,经历了802.11a/b、802.11g、WiFi4(802.11n)、WiFi5(802.11ac)、WiFi6(802.11ax),以及WiFi6E,如今WiFi7的芯片和终端产品也开始进入市场。

Wi-Fi 7的最新进展
其实,Wi-Fi 7的到来并非毫无征兆。今年上半年,关于Wi-Fi 7的新闻已经多次见诸报端。
以高通为例。2022年2月,高通推出全球首款Wi-Fi 7芯片FastConnect 7800。不久后,5月4日,高通又宣布推出支持Wi-Fi 7网络的第三代高通专业联网平台产品组合。这次新华三全球首推Wi-Fi 7产品,就是基于高通的最新解决方案。
不过,从宏观来看,Wi-Fi 7的到来还是比想象中更早一些。去年,行业曾预计Wi-Fi 7将于2024年正式商用。没想到,实际情况提前了至少一年。
上世纪90年代末,电子半导体工艺的成熟,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第一代Wi-Fi技术。
后来,数码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让移动互联网得以全面爆发。Wi-Fi作为蜂窝网络的重要补充,一直都在为用户提供低成本且灵活的无线网络接入。
近年来,XR扩展现实、元宇宙、社交游戏、远程办公、企业上云等需求的爆发,更是进一步刺激了用户对高性能网络接入的需求。人们需要5G网络,也需要能力更强的Wi-Fi技术,满足这些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今,光纤宽带的速率不断提升(国内千兆宽带用户数已经达到了4596万户),让传统的Wi-Fi技术成为了瓶颈。传统Wi-Fi的速率太低,时延太大,容量和稳定性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
2023年,更高速率的宽带接入技术将会迎来商用
所以,才需要对Wi-Fi技术进行快速迭代,确保能够跟上光纤宽带技术的发展,也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Wi-Fi 7,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Wi-Fi 7究竟有多强?
Wi-Fi 7的官方标准名称,叫做802.11be。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EHT (Extteme见Throughput,极高吞吐量)。
Wi-Fi 7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相比Wi-Fi 6,它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提升?
下表可以方便大家直观地进行技术对比:
大家可以看到,在320MHz频宽、4K QAM、增强MU-MIMO等技术的加持下,WiFi 7的最高理论速率可以达到 46 Gbps,是Wi-Fi 6最高理论速率的3倍以上。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Wi-Fi 7的关键技术。
首先,是扩展频宽
扩展频率带宽是实现网速提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频宽变大了,也就意味着车道变宽、变多了运输能力当然就更大了。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Wi-Fi有两个频段范围,分别是2.4GHz和5GHz。
Wi-Fi 6到来后,为了增加对6GHz频段的支持,演进出了Wi-Fi 6E。
在Wi-Fi 7中,继续沿用了Wi-Fi 6E对6GHz频段的支持。
此外,Wi-Fi 7还增加新的带宽模式,包括: 连续240MHZ、非连续160+80MHz、连续320MHz和非连续160+160MHz。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还会有160+80、160+160这种带宽模式呢?
这就要从早期的信道绑定技术开始说起了在Wi-Fi 4(802.11n) 时代,为了提高频率带宽,引入了将信道进行绑定的技术。
当时,是将相邻的2个20MHz信道 (一个被称为主信道,另一个就是从信道) 绑定成一个40MHz信道,以此成倍提升数据传输速率。
后来,随着技术演进,信道绑定变得越来越强大。到了Wi-Fi 7阶段,演变为了多连接技术(Multi-Link多链路机制) 。
这种技术,可以向客户端提供使用不同信道的多种选项,既可以多选一,也可以同时使用。
多选一的情况下,终端在每次传输时,均使用第一个可用频段。一旦完成前次传输,则可选择任意频段进行接下来的传输,以此避免拥堵、降低延迟。
这种方式也可以扩展到高频频段 (5GHZ和6GH频段)。
例如,系统在5GHz频段遇到干扰,那么系统可以很快把链路跳到6GHz频段,规避干扰。
再例如,路由器端在分别进行数据传输时,如果发现6GHz频段时延比较低,就可以把一些低时延应用的数据包,通过6GHz频段发送。如果突然发现5GHz频段特别适合进行大数据量的传输时,也会通过5GHz频段去传输数据。
除了信道选择之外,多连接技术还可以进行更厉害的“信道绑定”,也就是在两个不同的频段同时建立连接,两者的数据连接可以叠加使用,实现更高的吞吐量。
这种“信道绑定”同样可以扩展到高频频段,效果更加明显。
在有些国家 (包括我国)和地区,6GHZ频段暂时没有被分配给Wi-Fi,也就不能使用连续的320MHz。这样的话,就可以利用高频段多连接并发技术,通过聚合两个可用信道,提供更宽的有效信道。
例如,将5GHz的160MHz和80MHz合并为一个240MHz,可以实现4.3Gbps的最高理论速度或者,将5GHz的2个160MHz合并为一个320MHz,实现5.7Gbps的最高理论速度。
多连接技术,建立了新的频谱管理、协调和传输机制,可以实现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界,到界富性能的吞吐量以及更低时延。
值得一提的是,Wi-Fi 7还带来了名为”前导码打孔 (Preamble Puncturing)”的创新技术。
在某些情境下,现有用户会在空闲的连续信道中 (如20MHz或40MHz) 占用一部分带宽,就会阻止AP接入点使用该连续信道,导致带宽降级。
"前导码打孔“技术的作用,就是在连续信道的从信道遇到干扰时,将主信道和剩下的不连续的可用从信道进行捆绑。这就减少了频宽浪费,提升了频谱利用率。
因为这种带宽模式的信息是发送端通过”前导码”携带给接收端的,而且,跳过的忙碌信道就好像被打了一个孔一样,所以,称之为“前导码打孔”。
然后是调制方式。
调制就是为了提高单个信号所携带的数据量。Wi-Fi 6的最高调制方式是1K QAM,其中调制符号承载10bit。后来,Wi-Fi 6E出现,高通就率先引入了更高阶的4K QAM调制方式,使得调制符号能够承载12bit。在相同的编码下,可以获得20%的速率提升。
到了Wi-Fi 7时代,4K QAM成为了标配:
需要注意的是,4K QAM高阶调制的技术实现难度很高。它的算法复杂度比1K QAM多了很多倍,对芯片元器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对信道质量有很高要求。
再来看看MIMO技术
MIMO,就是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多收多发) ,多天线技术。
早在Wi-Fi 4时代,就引入了MIMO技术。它当时是4x4 SU-MIMO (SU为single-user,单用户),可以有效提升连接速率。
Wi-Fi 6时,最多支持8条数据流。一般手机只有2根Wi-Fi天线 (2x2 MIMO) ,所以路器侧更多数据流,主要是为了提升接入终端的数量。Wi-Fi 6的一大改进,就是引入了MU-MIMO (MU为multi-user,多用户),让多个设备可以同时使用多条数据流与接入点进行通信。
传统Wi-Fi 6方案只要求了下行MU-MIMO和OFDMA,高通则增加了对上行MU-MIMO和OFDMA的支持。
Wi-Fi 7,将数据流提升为16条,变成了16x16 UL/DL MU-MIMO。从单个路由器来说,理论上可以通过16根天线来收发信号,理论上可以将物理传输速率提升两倍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高通著名的实时双Wi-Fi 6 (即4路双频并发,DBS) 技术,可以支持实时双频Wi-Fi,也就是说,让手机可以同时连接2x2模式的2.4GHz和5GHz (2x2+2x2)。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无须手动切换网络,手机直接做出最合理的选择,既可以发挥2.4GHz频段的穿墙优势,又可以发挥5GHz频段高吞吐量、干扰少的优势。
前面提到的高通FastConnect 7800,把4路双频并发进一步扩展到了6GHz频段。这也是前面提到的Wi-Fi 7 阶段高通”高频多连接并发技术”的前提。
作为高通Wi-Fi 7方案的专有优势,这项一脉传承下来的技术显著提升了空间分集的层次,将天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最大,从而保证了高速率、低时延,提升了连接稳定性和频谱资源效率。
最后,再说说Wi-Fi 7带来的一个新特性-CMU-MIMO。
CMU比MU多了一个C,这个C代表Coordinated (协同) 。意思就是说,CMU-MIMO的16条数据流,可以不由一个AP (Access Point,接入点) 提供,而是由多个AP同时提供。
这意味着多个AP之间需要相互协同进行工作。
无线终端的数量增加,是这些年来Wi-Fi 发展的一大特点。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甚至包括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家电,都需要接入无线网络,对Wi-Fi的接入能力和覆盖范围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很多用户也为这个问题感到困扰。
为了扩大Wi-Fi网络的覆盖范围,厂商想了很多办法,例如有线、无线桥接,Mesh组网,子母路由,等等。这其实就是增加AP数量,增强信号覆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AP之间协同的早期形式。
在Wi-Fi 7之前,AP的协同形式比较简单。个别厂商,会开发一些自定义的技术,实现网络自动调优、智能漫游等WLAN功能,实现本品牌下路由产品的基本协同。协作的目的也公是贷借信遵选择,调整AP间负载等。
如今,Wi-Fi 7出来了,将多AP间的协同调度上升到了标准的高度。
也就是说,只要符合标准,不同厂商之间的路由AP,也可以进行协同。
而且,协同的层级变得更加深入,功能也更强大,包括小区间的在时域和频域的协调规划,小区间的干扰协调,以及分布式MIMO,都可以通过AP协同实现。
这有效降低了AP之间的干扰,也极大提升无线空口资源的利用率。
端到端,才能玩转Wi-Fi 7
要充分释放Wi-Fi 7的潜力,完美体现其所有性能,还是需要端到端的方案支持才行。从路由器到手机,都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
从芯片角度,已有端到端的产品发布一一高通的两套Wi-Fi 7方案,一个是应用于终端的FastConnect 7800,另一个是应用于网络侧的第三代高通专业联网平台系列。
高通的FastConnect 7800移动连接系统,支持最新的Wi-Fi 7规范,支持5.8Gbps (320MHz信道或配对的160MHz信道)或4.3Gbps (针对6GH频谱不可用地区) 的峰值速度。时延方面缩小为2ms,相比Wi-Fi 6有10倍以上的提升。
第三代高通专业联网平台,面向下一代企业级接入点、高性能路由器和运营商网关,支持6路至16路数据流网络连接。
从单个信道的性能来说,平台的单信道无线物理层 (PHY) 速率提升至11.5Gbps。从整体来看,系统的最大物理层速率高达33Gbps。此外,单个信道的用户容量超过500个。
结语
Wi-Fi 7全面商用的第一枪已经打响。下半年,随着芯片的规模出货,相信会有更多Wi-Fi 7商用产品推出。这些产品将会带给用户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容量的全新网络体验,也将激活更多的C端和B端业务场景,推动数字生活品质升级,以及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在Wi-Fi 7和5G的共同助力下,我们迈向数智时代的步伐,将会变得更快、更稳。
保护继电器是一种智能设备,它能够接收来自电流、电压、电阻、温度、甚至光线等各种输入信号,并通过与预设点的比较来提供视觉反馈、通信输出和控制警报等功能。此外,它还可以关闭或打开电源,用于保护工业环境中的电机和接地故障。而调节继电器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保护继电器,当运行参数超过预设限值时,会被激活以进行调节。
网络分析仪和频谱分析仪是电子测试领域中常见的两种仪器。它们虽然可以完成某些相似的测试任务,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有很大的差别。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两种仪器的异同。
电解电容器因其易发生严重故障而备受关注。在打开普通的 LED 灯泡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电解电容器在输入交流线路中占据一席之地。虽然照明级 LED 的使用寿命通常可达10,000小时以上,但其底座中的电解电容器可能无法长期维持。此类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发,所造成的后果也是相当恶劣的。
传统上,一部手机通常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射频、基带、电源管理、外设和软件。其中,射频部分负责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而基带部分则是信息的处理中心。电源管理则是确保手机能够节省电力以延长使用时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外设,包括LCD屏幕、键盘和机身等;软件则包括系统、驱动、中间件和应用等组成。在这些部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射频芯片和基带芯片。射频芯片主要负责射频收发、频率合成和功率放大等任务;而基带芯片则处理信号和协议的相关操作。因此,射频芯片和基带芯片可以说是手机终端中最为重要的核心部件。
在半导体制造领域中,为了有效地反射EUV光线,通常需要在衬底上覆盖多层Mo/Si薄膜。下图显示了使用石英衬底的EUV掩膜。而为了连接静电夹具,背面还涂有金属涂层。相比机械夹具容易产生颗粒的传统夹具系统,静电夹具系统更加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