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PCB抗干扰,提升电子设备稳定性(上)

标签:RF射频PCB
分享到:

PCB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根据印制线路板电流的大小,尽量加租电源线宽度,减少环路电阻。同时,使电源线、地线的走向和数据传递的方向一致。模拟地和数字地分开。若线路板上既有逻辑电路又有线性电路,应使它们尽量分开。低频电路的地应尽量采用单点并联接地,实际布线有困难时可部分串联后再并联接地。高频电路宜采用多点串联接地,地线应短而租,高频元件周围尽量用栅格壮大面积地箔。
PCB
 
不要有过长的平行信号线。保证PCB的时钟发生器、晶振和CPU的时钟输入端尽量靠近,同时远离其他低频器件。元器件应围绕核心器件进行配置,尽量减少引线长度。对PCB板进行分区布局。考虑PCB板在机箱中位置和方向,缩短高频器件之间的引线。每10个集成电容要加一片充放电容。引线式电容用于低频,贴片式电容用于高频。每个集成芯片要布置一个0.1uF的电容。
 
电源输入端跨接10~100uf的电解电容器。原则上每个集成电路芯片都应布置一个0.01pF的瓷片电容,如遇印制板空隙不够,可每4~8个芯片布置一个1~10pF的钽电容。对于抗噪能力弱、关断时电源变化大的器件,应在芯片的电源线和地线之间直接接入退耦电容。电容引线不能太长,尤其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有引线。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PCB电路板上的元件密度越来越高,信号传输速度越来越快,这使得电路板更容易受到干扰的影响。为了确保电路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必须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措施。在许多应用场景中,如通信、医疗、航空航天等,对电路板的抗干扰性能要求非常高。如果电路板受到干扰,可能会导致设备性能下降、数据传输错误甚至安全事故等问题。因此,为了确保设备的安全和稳定性,必须对电路板进行抗干扰设计。
 
抗干扰设计可以提升电路板的设计水平和品质。在进行抗干扰设计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电源线、地线、元件配置、去耦电容等。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布线,可以减少干扰的影响,提高电路板的性能和稳定性。这种设计思路和方法也可以应用到其他类型的电子设备设计中,从而提高整个产品的品质和可靠性。
 
相关资讯
应对5G复杂性:理解射频前端设计中的“功率等级2”

伴随更多频段的增加和愈发复杂的移动设备出现,蜂窝通信市场已发生巨大变化。随着4G和5G的部署,3GPP的最新规范已将PC2引入FDD频段,更高的发射功率水平也由此带来了与之相关的全新挑战。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PC2的基础知识,并深入探讨PC2如何随着这些新的5G部署而演进。

如何消除探针电容对电感测量的影响?深入分析与校正方法

探针电容对电感测量精度的影响不可忽视,特别是在频率接近电感谐振频率时。寄生电容与电感并联,改变了总电抗,导致测量误差。通过选择适当的测量频率和电容校正,可以有效减少这种误差,提高测量准确性。通过迭代优化频率,能够进一步提升精度,确保电感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特别是在高精度应用场合中。

超宽带UWB技术:探索应用、优势与未来发展前景

超宽带(UWB)技术通过宽频带信号传输实现高数据速率、低功耗和高精度定位,广泛应用于物联网、智能家居、汽车行业等多个领域。UWB的抗干扰能力和短脉冲特性,使其在复杂环境中表现出色,特别适合精准定位与实时数据传输。随着技术不断成熟,UWB有望在智能城市、智能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无线通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嵌入式系统电源管理:从PMU到DVFS技术的全面解析

嵌入式系统电源管理技术在确保高性能的同时优化功耗,成为现代嵌入式设备设计中的核心环节。通过电源管理单元(PMU)、动态电压频率调节(DVFS)、电源模式优化等技术,系统能够根据工作负载智能调节电压、频率和功耗,从而提高能效。能量收集技术进一步增强了系统的自给能力,减少对外部电源的依赖。随着智能硬件的普及,电源管理技术将持续发展,推动嵌入式系统在性能和能效上的突破。

全面解析无线通信:从信号传输到功率控制,技术原理大揭秘

无线通信技术通过调制、解调、信道编码与多路复用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信息的高效传输。本文详细介绍了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重点分析了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多路复用和功率控制等技术,揭示了它们如何提升无线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这些技术为无线网络的高速传输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支持。

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