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打开世界通信领域新局面!
最近,北京邮电大学张平院士及其团队搭建的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正式发布。这一试验网率先在国际上验证了4G和5G链路具备6G传输能力的可行性,显著提升了在6G主要应用场景下的通信性能,标志着我国在通信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张平团队近年来在语义通信理论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他们搭建的试验网不仅验证了语义通信在4G链路上实现6G传输的可行性,而且在通信核心指标——容量、覆盖和效率方面都实现了显著提升。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验验证的完整体系,并以论文形式发表在我国通信领域顶级期刊《通信学报》上。
据悉,这个面向6G智能与通信深度融合趋势的6G外场试验网是由张平院士及其团队搭建的国际首个开放联合研发、测试验证环境。它旨在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促进语义通信等关键技术的国际标准化,以支持未来技术成果的转化。该试验网的成功搭建将为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提供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前期验证环境,降低6G研究的门槛,形成贯通理论、技术、标准和应用的全产业链创新环境,推动跨领域的创新合作。
相较于5G技术,6G具备更高的传输速率、更低的传输时延和更广的连接密度,能够实现通信与人工智能、智能感知的深度融合。张平院士指出:“新一代通信技术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从‘堆叠式创新’向‘颠覆性创新’迈进。”通信与智能的深度融合不仅是通信技术演进的重要方向,也将推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他认为,人工智能将提升通信的感知和语义理解能力,而泛在通信的6G则将把人工智能的应用延伸到各个领域和角落,二者的深度融合将加速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形成。
更多资讯内容,详见文章
6G 网络架构在 5G 基础上深度变革:核心网深化服务化,融合 AI 实现智能编排与边缘下沉;接入网用太赫兹频段,构建多层立体网络并结合 IRS 调控信号;NFV/SDN 与 AI 结合实现细粒度资源控制;安全架构借 AI 和区块链转向主动防御;同步采用多技术融合达纳秒级精度;传输层用新型光纤和太赫兹无线传输。
6G技术以太赫兹和空间复用等关键技术重塑通信格局。太赫兹频段凭借丰富频谱资源满足高带宽需求,通过新型天线阵列、波束成形等技术克服传播损耗大等难题;空间复用技术基于MIMO系统,利用多天线构建独立信道,借助空间复用和分集技术,实现数据并行传输,提升系统容量与可靠性。
5G/6G 网络架构向云化、服务化、智能化发展,AI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预测业务场景需求,动态分配网络资源,还能优化边缘计算节点资源。AI 在智能运维中可进行故障预测与诊断、网络性能优化,推动通信行业向高效、智能化迈进。
6G从技术原理上实现对5G的超越,通过AI与通信深度融合,构建“AI原生”架构实现智能决策;利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解决覆盖盲区;开发太赫兹频段并借助新型技术突破传播瓶颈;采用分布式智能与边缘计算架构优化性能,推动“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跨越。
从5G到6G,毫米波通信借30GHz-300GHz频段丰富频谱资源,以Massive MIMO技术的空间复用与波束赋形应对传播损耗。6G中,太赫兹频段拓展带宽,智能超表面调控电磁波绕过障碍,AI融合优化信道建模等,结合高低频段与卫星通信,突破无线传输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