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矢量网络分析仪的进化:开启6G时代高精度频谱分析的大门

标签:6GRF射频
分享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矢量网络分析仪(VNA)经历了从早期简单测量设备到当代复杂测试系统的巨大转变。作为一种测试与测量领域的重要工具,VNA最初用于设备的线性特性分析,如增益、相位和回波损耗。随着6G通信技术的到来,VNA已经突破了传统功能,进入了精密矢量频谱分析的新领域,其在毫米波和亚太赫兹频段的应用为通信与电子系统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6G
 
早期的网络分析仪多以标量网络分析仪(SNA)为主,仅能测量设备的总功率。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1970年代中期首批商用VNA出现,其显著特点是能同时测量频率和时间域数据。1985年,HP8510A的推出标志着现代VNA时代的开端,它首次集成了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为精确的矢量量测量提供了基础。
 
进入21世纪后,VNA设计迎来革命性变化,开始使用混频接收器和宽带本振(LO)技术。这一进步使得VNA在动态范围和噪声性能上与频谱分析仪逐步接近。与此同时,现代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VNA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其能够支持更复杂的应用,如相位噪声和混频器性能测量。
 
6G通信技术的频段扩展至110-300 GHz的亚太赫兹区域,这对传统测试设备提出了巨大挑战。VNA通过采用软件定义的架构,结合高带宽采样率和深存储能力,能够有效克服频谱分析中的图像干扰问题。与传统频谱分析仪相比,VNA在信号调制测量和宽带信号处理方面展现出更高的精度和灵活性,尤其在数字预失真(DPD)校正和误差矢量幅度(EVM)分析等应用中表现突出。
 
现代VNA利用深存储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技术,可以捕捉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性,并通过计算偏差来优化输入信号。这种方法使得VNA能够生成理想的多音信号,从而提高测试的准确性和效率。相干频谱分析技术通过精确对准采样网格,大幅减少频谱分析中的图像伪影。此外,基于多本振设置的数据采集使得现代VNA能够在宽频带范围内实现无缝信号分析。VNA的亚太赫兹频段应用通过时钟锁定和数字信号合成(DDS)技术实现,其测量精度显著提高,为6G通信的高频、高速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展望未来,VNA将继续在6G及其相关领域扮演核心角色。通过整合宽带信号生成、数字预失真校正和复杂信号分析等功能,现代VNA不仅在传统测量应用中表现优异,还将在更高频段和更复杂的系统测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测试亚太赫兹通信设备到支持新型调制技术,VNA正在为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矢量网络分析仪的进化体现了测试与测量技术的飞跃。通过与时俱进的设计和功能扩展,VNA不仅满足了当代通信系统的复杂需求,还为未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支持。随着6G通信和亚太赫兹应用的不断推进,VNA无疑将在这一领域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更多资讯内容,详见文章
 
相关资讯
从5G到6G,网络架构发生了哪些变革?

6G 网络架构在 5G 基础上深度变革:核心网深化服务化,融合 AI 实现智能编排与边缘下沉;接入网用太赫兹频段,构建多层立体网络并结合 IRS 调控信号;NFV/SDN 与 AI 结合实现细粒度资源控制;安全架构借 AI 和区块链转向主动防御;同步采用多技术融合达纳秒级精度;传输层用新型光纤和太赫兹无线传输。

6G关键技术解读:太赫兹、空间复用等如何重塑通信格局

6G技术以太赫兹和空间复用等关键技术重塑通信格局。太赫兹频段凭借丰富频谱资源满足高带宽需求,通过新型天线阵列、波束成形等技术克服传播损耗大等难题;空间复用技术基于MIMO系统,利用多天线构建独立信道,借助空间复用和分集技术,实现数据并行传输,提升系统容量与可靠性。

AI赋能下的5G/6G进化:从网络架构到智能运维​

5G/6G 网络架构向云化、服务化、智能化发展,AI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预测业务场景需求,动态分配网络资源,还能优化边缘计算节点资源。AI 在智能运维中可进行故障预测与诊断、网络性能优化,推动通信行业向高效、智能化迈进。

6G将如何超越5G?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范式革命

6G从技术原理上实现对5G的超越,通过AI与通信深度融合,构建“AI原生”架构实现智能决策;利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解决覆盖盲区;开发太赫兹频段并借助新型技术突破传播瓶颈;采用分布式智能与边缘计算架构优化性能,推动“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跨越。

从5G到6G,毫米波通信如何突破无线传输瓶颈

从5G到6G,毫米波通信借30GHz-300GHz频段丰富频谱资源,以Massive MIMO技术的空间复用与波束赋形应对传播损耗。6G中,太赫兹频段拓展带宽,智能超表面调控电磁波绕过障碍,AI融合优化信道建模等,结合高低频段与卫星通信,突破无线传输瓶颈。

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