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毫米波芯片:从技术突破到产业挑战,未来之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25-03-20 17:15:08
来源:RF技术社区 (https://rf.eefocus.com)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下,新兴技术如 AR、VR、智能物联等对通信性能的要求日益攀升。毫米波芯片凭借其独特优势,逐渐成为全球通信产业关注的焦点。它不仅为 5G、6G 通信带来新的突破,还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其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挑战。深入了解毫米波芯片,对把握通信技术的未来走向至关重要。

毫米波芯片是能够在毫米波频段实现信号收发的 IC 器件。毫米波指频率在 30GHz - 300GHz 之间的电磁波,因其波长在毫米级而得名。相较于 6GHz 以下频段,毫米波具有显著优势。它拥有丰富的频谱资源,可实现 400MHz 和 800MHz 的大带宽传输,通过运营商共建共享,能达成超高速数据传输。毫米波波长短,使得所需元器件尺寸较小,便于设备集成化和小型化,契合终端市场的主流需求。
毫米波芯片的发展离不开多种半导体工艺的支持。传统的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多采用化合物半导体工艺,像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等。InP 材料电子迁移率高、漂移速率大,是实现毫米波电路和太赫兹电子器件稳定运行的主要选择,其基器件具备高频、低噪声、高效率、抗辐照等特点,在 W 波段及更高频率毫米波电路中优势明显。以 GaAs 为代表的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在高频、高速、高带宽以及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中表现卓越,已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和光纤通信等领域。
氮化镓(GaN)作为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的代表,凭借大禁带宽度、高电子迁移率和高介电强度等优点,在微波毫米波频段的尖端军事装备和民用通信基站等领域大显身手。而硅基毫米波集成电路则因硅工艺在成本和集成度方面的巨大优势,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硅基毫米波集成电路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 90nm CMOS 工艺成功设计了多种器件和接收机。
毫米波芯片与 6G 发展紧密相连。目前 Sub - 6GHz 频段可利用空间逐渐饱和,毫米波频段可利用空间更多、干扰更少。5G 毫米波芯片组包括基带处理器 / 调制解调器和 RFIC 组件,随着支持 5G 毫米波的智能手机等消费类设备不断涌现,移动设备成为毫米波 5G 芯片组市场的主要贡献者。6G 网络对峰值速率、业务容量、定位精度和传感分辨率有更高要求,毫米波大带宽的特性可有效提升空间和距离分辨率,在未来互联网的感知和融合中作用重大。
不过,毫米波芯片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瓶颈。由于毫米波频率高,具有分布式参数,从 “路” 向 “场” 演变,其设计工艺和测试都更为复杂。在测试方面,毫米波频率使设计和测试比 6GHz 以下的射频测试困难得多,信号路径损耗和阻抗失配在高频下被放大,精确校准难度加大且校准漂移更快。同时,高频段毫米波芯片设计成本高昂,频段越高对晶体管截止频率要求越高,所需工艺节点更先进,封装成本也更高。
从全球市场来看,已有多款与毫米波技术相关的 5G 芯片。但我国 5G 毫米波产业链成熟度落后于 5G 低频,也落后于美国、欧洲等国际先进水平,主要体现在毫米波设备形态单一、功能和性能不足,以及 5G 毫米波芯片和终端型号较少等方面。为推动产业发展,我国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组建国家 5G 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高校和企业也积极发力,清华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研制出了具有一定性能优势的毫米波芯片;和而泰、上海矽杰微电等企业在毫米波芯片研发和应用上不断取得突破。
毫米波芯片作为通信领域的关键技术,在 5G 逐渐普及、6G 和卫星通信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要实现其充分发展,需要产学研各方携手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降低成本,推动产业成熟。只有这样,毫米波芯片才能在未来通信领域释放更大的能量,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便利和创新。
更多资讯内容,详见文章
相关资讯
毫米波芯片可在毫米波频段收发信号,凭借传输速率高、带宽大等优势受关注。其发展依托多种半导体工艺,与 6G 发展紧密相关。但面临设计工艺和测试复杂、成本高昂等瓶颈。我国产业链成熟度较低,不过产学研积极推动发展,未来需各方合作促其产业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