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功耗革命来袭:新一代射频收发器为可穿戴设备续航赋能

分享到:

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浪潮中,可穿戴设备早已突破时尚配饰的固有边界,演变为深度嵌入日常生活的智能终端。智能手表化身健康管家,实时监测心率、血氧;无线耳机成为随身娱乐中枢,传递高清音质;各类健康监测贴片则悄然记录人体数据,为精准医疗提供支撑。然而,这类设备普遍深陷续航焦虑的困境——受制于严苛的体积、重量与成本约束,难以装载大容量电池,而射频通信模块作为设备与外界交互的核心,其能耗占比常高达整机的30%-50%,成为制约设备续航的掣肘。在此背景下,新一代低功耗射频收发器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正为可穿戴设备续航能力带来质的飞跃,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射频收发器
 
射频收发器作为无线通信链路的核心枢纽,其工作流程堪称精密的信号处理交响乐。在发射端,需将基带信号经过复杂的调制过程,“搬运”至指定射频频段,并通过功率放大器进行信号增强;接收端则需完成高频信号的下变频、滤波和解调,将其还原为可识别的数字信息。传统射频收发器受限于电路架构与工艺制程,在低功耗设计上面临多重技术壁垒。功率放大器在信号放大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效率损耗,部分器件转换效率不足;模数/数模转换器(ADC/DAC)在数据转换时会产生大量动态功耗;而复杂的混频电路也会引入额外的能量消耗。新一代射频收发器通过架构创新与技术融合,系统性地对各环节进行能耗优化。在电路设计层面,采用零中频或低中频架构,减少多级混频带来的损耗;引入数字预失真技术,通过实时算法矫正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在工艺制程上,借助5nm甚至更先进的半导体工艺,缩小晶体管尺寸,降低静态漏电流,实现能耗与性能的双重突破。
 
与前代产品相比,新一代射频收发器在低功耗性能上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一方面,通过动态功耗管理技术,设备可根据通信需求智能切换工作模式。在数据传输空闲期,收发器自动进入深度休眠状态,仅保留微安级功耗的唤醒检测电路,将静态功耗降低95%以上;当检测到数据交互需求时,通过快速唤醒机制在数百微秒内恢复全功能运行。另一方面,在信号处理算法层面,采用自适应调制编码(AMC)与智能频谱感知技术,根据信道质量动态调整传输策略。在信号良好环境下,降低发射功率并采用高阶调制提升频谱效率;在复杂干扰场景中,自动切换至稳健的低阶调制模式,避免因重传导致的能耗浪费。
 
在智能手表领域,新一代射频收发器正推动产品形态与功能的全面革新。以健康监测场景为例,持续的心率、血氧、睡眠数据采集需依赖蓝牙或Wi-Fi通信实时同步至手机或云端,传统方案下频繁的数据传输使智能手表续航普遍不足24小时。新型低功耗收发器通过优化蓝牙5.3协议的连接机制,采用超长待机的广播模式与分时唤醒策略。在eSIM独立通信场景中,低功耗射频收发器结合AI功耗预测算法,通过分析用户通话、定位等行为习惯,动态调整蜂窝网络连接策略,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将蜂窝模式续航延长,真正实现“全天候在线”。
 
无线耳机作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明星产品,其续航能力直接决定用户体验。新一代射频收发器针对蓝牙音频传输进行深度优化,通过引入低功耗音频标准,实现音频编解码与传输协议的双重升级。在编码层面,采用低复杂度编解码器替代传统SBC编码;在传输协议上,引入多重串流音频(Multi-Stream Audio)技术,允许单个收发器同时向双耳独立传输音频数据,避免主从耳机间的二次转发损耗。实测数据显示,搭载新型收发器的真无线耳机,单次续航从4小时提升至8小时,配合充电盒使用可达32小时。此外,低功耗射频技术还催生了空间音频、实时翻译等新型功能,在不增加功耗的前提下,大幅拓展产品应用边界。
 
健康监测类可穿戴设备对低功耗射频技术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以连续血糖监测(CGM)贴片、动态心电记录仪等医疗级设备为例,其需在微型化封装内实现数月甚至数年的超长续航,以满足用户长期、无感的监测需求。新一代射频收发器通过融合能量收集与超低功耗通信技术,突破传统续航瓶颈。部分设备采用射频能量采集技术,从环境中的Wi-Fi、5G信号获取能量,为收发器供电;在通信协议上,采用Sub-GHz频段的远距离低功耗通信技术(如LoRa、Sigfox),在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的同时,将发射功率降至微瓦级。
 
在技术研发层面,随着芯片异构集成技术的成熟,射频收发器有望与传感器、处理器、电源管理模块实现高度集成,进一步缩小体积并降低功耗;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嵌入,将实现基于用户行为、环境变化的实时功耗优化,例如通过预测用户活动模式提前调整通信策略。在应用拓展方面,6G通信、脑机接口等新兴领域将对低功耗射频技术提出更高要求,推动收发器在太赫兹频段、超宽带通信等方向的创新。然而,技术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极低功耗下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需突破射频前端器件的性能极限;多模通信的协同功耗优化,以及不同标准间的兼容性问题,仍需产业界与学术界共同探索解决方案。但可以预见的是,低功耗射频收发器的持续革新,将为可穿戴设备乃至整个物联网产业注入持久动能,推动智能终端向更便捷、更长效的方向发展。
 
更多资讯内容,详见文章
相关资讯
一文读懂射频收发器:从技术原理到全场景应用

射频收发器是无线通信核心,在发射端将数字信号经编码、数模转换、射频调制与功率放大器放大后发射;接收端通过低噪声放大器提升信噪比,经混频解调、滤波、模数转换,最终由数字信号处理单元还原信息,其性能指标决定应用适配性。

低功耗革命来袭:新一代射频收发器为可穿戴设备续航赋能

新一代低功耗射频收发器通过架构创新与技术融合突破可穿戴设备续航瓶颈,发射端与接收端采用零中频架构减少损耗,利用数字预失真技术优化功率放大器,结合 5nm 工艺降低漏电流;同时借助动态功耗管理与智能算法,根据通信需求和信道质量动态调节能耗,实现性能与功耗的平衡。

5G 时代必备知识:射频收发器与基带深度解析

在无线通信广泛普及的当下,射频收发器和基带是其关键组成部分。射频收发器负责无线信号的转换、收发,其设计需兼顾频率范围、功率效率等因素。基带则专注数字信号处理,涵盖信道编码、调制解调等操作。二者紧密协作,与天线、电源管理等组件共同构建通信系统。随着技术发展,它们不断优化升级,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从4G到5G,qorvo教你设计射频前段架构

3月4日报道称,5G即将迎来商用化,各通信企业开始相继推出面向企业客户的新服务。在物联网(IoT)市场上,通信企业将打造可高速收发大量数据的环境。不仅面向使用智能手机的个人客户,还将增加与制造业等其他行业的合作,5G有可能改变产业的竞争格局。

射频收发器在航空航天和防务中的应用

新一代航空航天和防务平台将带来新的挑战,其需要的解决方案无法通过单独优化器件来实现。在无线电中集成更多的软件控制和认知能力,需要采用一种在频率和带宽方面更具灵活性的射频设计。

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