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无线蜂窝通信从1G迅速发展到5G,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加紧密,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也实现了互联,包括工业设备、汽车、传感器、家庭设备等。每一次无线蜂窝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都意味着将采用更高的频谱和更大的带宽。展望2030年及更远的未来,太赫兹频段作为有望满足6G要求的核心技术之一,将充分发挥自身超大带宽及超高通信速率的优势,支持海量设备连接以及Tbit/s级的超高用户数据速率。太赫兹无线通信被视为实现Tbit/s通信速率的重要备选空口技术,有望广泛应用于全息通信、小尺度通信、超大容量数据回传、短距离超高速传输等场景,成为未来6G网络的“超高速赛道”。然而,太赫兹无线通信要真正在6G网络中发挥作用,还需跨越诸多技术与应用层面的障碍,从基础原理到实际部署,每一个环节都关乎这项技术的未来发展。
要深入了解太赫兹无线通信,需先明晰其频谱特性与技术原理,这将为我们进一步探究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与面临的挑战奠定基础。太赫兹频谱通常指位于0.1~10THz的频段,其波长范围为0.03~3毫米,介于微波和光波之间。由于在电磁频谱中具有独特位置,太赫兹波兼具微波的特性和光波的光谱分辨率。太赫兹的频率比目前5G使用的毫米波频段还要高得多。较高的频率意味着可以利用更宽的频谱资源。在通信领域,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紧密相关,更宽的频谱能够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这是太赫兹有望实现超高速通信的基础。
从技术原理上看,太赫兹通信是指以太赫兹波的电磁波作为通信载波实现无线通信。基于太赫兹半导体技术的器件主要指位于太赫兹频段的晶体管。基于固态器件的固态电路可以实现太赫兹源,并对太赫兹信号进行混频、倍频和放大,从而在特定频率产生和检测太赫兹波。肖特基势垒二极管(SBD)可以在常温下工作,具有开启电压低、反向恢复时间极短的特点。目前,太赫兹频段的SBD主要基于砷化镓材料,这是由于该材料具有高饱和电子速率和高电子迁移率。这种SBD主要用于太赫兹固态有源电路,目前其截止频率高于30THz,基于SBD的混频器和倍频器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太赫兹频段。在太赫兹频段,通常需要使用大规模天线阵列来确保发射功率。因为频率越高,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就越严重,通过大规模天线阵列可以形成高增益的定向波束,补偿信号的衰减,保证信号能够在较远距离上可靠传输。
在实际应用中,太赫兹通信有着诸多令人期待的前景。在6G通信中,太赫兹技术可用于实现全息通信。全息通信能够实时、逼真地传输三维图像和视频,让人们即使相隔甚远,也能产生仿佛面对面交流的沉浸式体验。比如在远程医疗中,医生可以通过全息通信技术,清晰地查看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远程诊断和手术指导;在远程办公中,能够实现更加真实的面对面会议效果,提高沟通效率。在小尺度通信方面,太赫兹通信可应用于物联网设备之间的通信。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大量的小型设备需要进行高速、低功耗的通信。太赫兹通信的高带宽和小尺寸天线特性,使其非常适合用于这些小尺度设备,如智能家居中的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等,能够实现设备之间快速、稳定的数据传输,为智能家居的高效运行提供保障。对于超大容量数据回传,在数据中心之间或者基站与核心网之间,需要传输海量的数据。太赫兹通信的超高速率能够大大缩短数据传输的时间,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例如,在5G基站向核心网回传大量用户数据时,太赫兹通信可以显著提升回传速度,减少数据积压。在短距离超高速传输场景,如消费电子设备之间的文件传输。以手机与电脑之间传输大型视频文件为例,使用太赫兹通信技术可以在短短几秒内完成传输,相比传统的无线传输方式,速度提升了数倍甚至数十倍,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不过,太赫兹通信研究目前仍面临着重要挑战。太赫兹频段的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比低频段信号更严重的衰减。这是因为太赫兹波的波长较短,更容易与空气中的分子、尘埃等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能量损失。尤其是在雨、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衰减更为明显。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需要研发新的收发机架构,新型架构应当能够在太赫兹频带频率下工作,能够利用非常大的可用带宽。同时,收发机应当具有高功率、高灵敏度和低噪声系数,以此克服太赫兹频段的高路径损耗。还需要超宽带和多频带天线才能在太赫兹频段中实现数十Gbps到Tbps速率的无线链路,并且需要新的天线系统,例如非常大的天线阵列,达到高天线增益,以此补偿太赫兹波传播的高路径损耗。
太赫兹的信道特性与低频段的毫米波和微波以及高频段的可见光都有很大不同。与毫米波相比,太赫兹波的频率选择性更强,散射效应更明显,传输损耗也更大。与光波相比,太赫兹波的路径损耗更小,波动性和反射能量更强,被阻挡的可能性也更低。由于存在这些差异,现有的毫米波、微波和可见光系统的信道模型和测量方法不能直接用于太赫兹频段,因此亟需开发专门的太赫兹信道测量仪器。目前有两种无线信道建模方法,一种是基于测量数据的统计信道建模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光线追踪或电磁场边界求解理论的确定性信道建模方法。于是,人们逐渐开始研究确定性信道建模方法,并利用计算电磁学方法在特定场景进行高精度信道建模。
在物理层,太赫兹通信面临着调制编码、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天线(MIMO)技术、同步技术、均衡技术以及物理层安全等方面的挑战。在链路层,需要根据太赫兹通信的特性研发新的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在网络层,由于单个太赫兹通信基站覆盖区域变小,通信节点密度变大,移动设备在不同基站之间的切换变得更为频繁,需要研发新的路由算法,以及支持新型切换算法的网络架构。在传输层,主要挑战在于研究可靠传输和拥塞控制的全新机制,以达到太赫兹网络的新需求。此外,太赫兹通信设备的成本与功耗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太赫兹频段的半导体器件制造工艺复杂,生产难度大,导致相关设备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为满足太赫兹通信对发射功率和灵敏度的要求,设备功耗也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太赫兹通信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与应用。要实现太赫兹通信在6G网络中的广泛部署,还需在降低设备成本、优化功耗方面取得突破。
太赫兹通信作为未来6G网络的重要候选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虽然目前还面临着一系列技术挑战,但随着科研人员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及相关技术的持续发展,太赫兹通信有望在未来6G网络中大放异彩,为人们带来更加高速、便捷的通信体验,推动整个通信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开启无线通信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