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通讯中的射频技术核心:从信号发射到组件协同​

分享到:

在无线通讯技术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当下,WIFI凭借其便捷性与普及性,成为个人、家庭、企业乃至公共区域网络连接的基础方式。从居家办公时流畅的视频会议,到商场中随时可用的网络服务,WIFI构建起的无线通信网络背后,射频技术是实现高速、稳定数据传输的核心支柱。射频作为可辐射到空间的电磁频率,其300kHz至300GHz的频率范围,为WIFI通讯搭建起数字信号与无线电磁波之间的桥梁,这一转换过程涉及复杂的物理机制与精密电子组件的协同运作。​
 
wifi7
 
WIFI信号的发射流程是射频技术发挥作用的首要环节。数字信号源产生的二进制数据,承载着用户需要传输的各类信息,从简单的文字消息到高清视频流,这些数据首先进入基带处理单元。编码阶段,数据会通过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算法,增加冗余信息,以应对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号干扰与丢失。例如,卷积编码通过对当前数据与前序数据的关联运算,在接收端可利用前后数据的逻辑关系检测和纠正错误。调制环节,正交相移键控(QPSK)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等技术各显神通。QPSK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来表示不同的二进制数据,而OFDM技术则将高速的数据流分解为多个低速子数据流,分别调制到相互正交的子载波上传输。这种多载波调制方式,有效利用了子载波间的正交性,不仅减少了载波间的干扰,还能将多径效应造成的信号衰落分散到多个子载波上,从而降低单个子载波的衰落影响,大幅提高频谱利用率。​
 
经过基带处理的已调信号功率较弱,难以满足远距离传输需求,因此需要进入功率放大器(PA)进行信号放大。功率放大器的核心任务是在不改变信号调制特性的前提下,提升信号功率,但由于放大器内部晶体管等器件的非线性特性,在信号放大时会产生谐波失真、互调失真等问题,导致信号质量下降。为解决这一难题,现代功率放大器广泛采用预失真技术。预失真器会预先对输入信号进行反向的非线性处理,当经过功率放大器时,放大器自身的非线性特性与预失真器的处理相互抵消,从而实现信号的线性放大。此外,前馈技术则通过提取放大器输出信号中的失真分量,将其反馈到输入信号中进行抵消,进一步提升信号质量。放大后的射频信号最终由天线发射至空间,WIFI常用的微带天线具有体积小、成本低、便于集成的特点;偶极子天线则以其结构简单、辐射效率高而受到青睐。​
 
当WIFI信号在空间传播后,接收过程同样依赖射频技术的精密运作。接收天线捕获空间中的电磁波,并将其转换为微弱的射频电信号。由于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路径损耗、建筑物遮挡、多径效应等因素影响,信号强度大幅衰减,因此需要低噪声放大器(LNA)进行信号放大。LNA的性能指标中,噪声系数是关键,它衡量了放大器在放大信号的同时引入噪声的程度,低噪声系数意味着放大器能够在提高信号功率的同时,尽量减少对信号质量的负面影响。经LNA放大后的信号,混杂着各种干扰信号,此时带通滤波器发挥作用,它依据WIFI信号的频段范围,只允许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通过,将其他频段的干扰信号滤除,确保进入后续处理环节的信号纯净度。​
 
滤波后的信号进入混频器,与本地振荡器产生的本振信号进行混频操作。混频的本质是将射频信号的频率转换到较低的中频或直接转换到基带频率,便于后续的信号处理。例如,在超外差接收机中,射频信号与本振信号混频后,产生中频信号,该中频信号保留了原始信号的调制信息,但频率相对较低,更容易进行滤波、放大和解调。然而,本振信号的频率稳定性和相位噪声对接收信号质量影响巨大。如果本振信号频率不稳定,会导致混频后的信号出现频率偏移,使接收端无法正确解调;相位噪声则会使信号的相位产生随机抖动,降低信号的信噪比。混频后的信号经中频处理或直接转换到基带后,进入解调单元。解调单元根据发射端采用的调制方式,采用相应的解调算法,如QPSK解调通过比较接收信号的相位与参考相位,恢复出原始的二进制数据;OFDM解调则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将子载波上的调制信号转换回时域的数据流。最后,解码单元去除编码过程中添加的冗余信息,完整还原出用户原始的传输数据。在接收链路中,低噪声放大器、滤波器、混频器等组件的参数设置需紧密配合,例如滤波器的带宽设置要与混频器的输出频率范围相匹配,以避免有用信号被滤除或干扰信号无法有效抑制。​
 
除了信号发射和接收的核心组件,WIFI通讯的射频系统还包含射频开关、双工器等辅助组件。射频开关通过电子控制信号,在发射和接收路径之间进行快速切换,使得同一根天线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分别用于信号发射和接收,简化了设备的天线结构。双工器则更为巧妙,它利用滤波器和耦合器等器件,将发射和接收信号的频率分隔开,允许在同一时间内,利用同一根天线同时进行信号发射和接收。
 
更多资讯内容,详见文章
相关资讯
毫米波微波天线:为5G毫米波通信系统赋能​

5G毫米波通信借30GHz-300GHz电磁波实现高速率等目标.其短波长利于大规模MIMO,需小型化设计;高增益补偿传播损耗,平面阵列天线较适用;波束成形适应信道时变,数字、模拟及混合技术各有优势;设计制造需兼顾性能与成本,集成射频前端可降损耗。

RFID与NFC:智能识别如何重塑生活与产业格局?

在数字经济时代,RFID与NFC作为智能识别核心技术重塑生活与产业。RFID基于电磁感应,由标签、读写器和天线构成,标签分有源、无源和半有源,读写器处理信息,天线传递信号;NFC是其分支,工作频率13.56MHz,支持卡模拟、读写器和点对点模式,实现近距离数据交互。

5G时代下的射频挑战:高频段通信如何突破传输损耗瓶颈?

5G高频段通信因毫米波等频谱应用面临传输损耗挑战。天线技术借大规模MIMO波束赋形聚焦能量,SIW和超材料优化性能;射频前端用GaN、HEMT等材料及先进技术降低损耗;信号处理靠AMC和信道估计适配信道;组网部署超密集网络与RIS反射信号;还推进射频基带集成优化系统。

WIFI通讯中的射频技术核心:从信号发射到组件协同​

WIFI通讯中,射频技术通过300kHz至300GHz电磁频率,实现数字信号与电磁波转换。发射时,基带处理单元编码调制信号,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由天线发射;接收时,天线捕获信号,经低噪声放大器、滤波器、混频器等处理,还原数据,各组件协同保障通讯。

探秘低轨卫星通信中的射频前端“黑科技”

低轨卫星通信中,射频前端是关键。面对复杂环境,其采用氮化镓等材料的低噪声放大器提升信噪比,MEMS滤波器优化信号纯净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提高发射功率与效率,新型频率合成器实现精准频率转换。集成化与智能化趋势下,SoC、SiP技术提高集成度,推动通信技术发展。

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