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网络相较于前代通信技术,最大的变革在于对高频段频谱资源的大规模应用。毫米波频段及以上的频谱资源为5G带来了高达数十倍的带宽容量,但同时也面临着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大气吸收损耗、雨衰等物理层面的传输损耗挑战。这些损耗使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能量快速衰减,严重制约了5G网络的覆盖范围与传输稳定性。为突破高频段通信的传输损耗瓶颈,业界从天线技术、射频前端设计、信号处理算法、组网架构等多个维度展开技术攻关,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在天线技术领域,大规模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成为应对高频段传输损耗的核心手段。通过在基站侧部署包含数百个天线单元的阵列,大规模MIMO能够利用波束赋形技术,将信号能量集中在特定方向进行定向发射。基于相控阵原理,每个天线单元通过精确控制信号的相位和幅度,使天线阵列在空间形成高增益窄波束,将原本向四周扩散的信号能量聚焦到目标用户终端。以华为推出的5G基站为例,其配备的大规模MIMO天线阵列可实现64T64R配置,在28GHz频段下,通过波束赋形技术能将信号增益提升至25dBi以上,有效补偿了高频段传输损耗带来的能量衰减。
为进一步提升天线性能,业界在材料与结构设计上持续创新。介质集成波导(SIW)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毫米波天线制造,该技术通过在介质基板上蚀刻周期性金属通孔阵列,形成类似金属波导的电磁波传输通道,既能保持波导低损耗、高功率容量的特性,又能实现平面化集成,便于与射频芯片集成。在实际应用中,采用SIW技术的毫米波天线在30GHz频段的传输损耗可降低至0.5dB/cm以下。同时,超材料天线的研究也取得显著进展,通过设计具有特殊电磁响应的亚波长结构单元,可实现对电磁波相位、极化等特性的灵活调控,从而提升天线增益与方向性。在5G微基站部署中,超材料天线可使天线尺寸缩小30%-50%,同时保持同等增益性能,为密集组网提供了更优选择。
射频前端作为信号收发的关键环节,其性能直接影响高频段通信的损耗控制。在功率放大器设计方面,氮化镓(GaN)材料凭借高电子迁移率、高击穿电场强度等特性,成为毫米波频段功率放大器的首选。相比传统硅基功率放大器,GaN功率放大器在28GHz频段可实现25%以上的功率附加效率提升,有效补偿信号发射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同时,通过采用Doherty结构、包络追踪等技术,进一步提升功率放大器在动态功率输出下的效率表现,降低系统整体功耗。在低噪声放大器(LNA)领域,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技术发挥重要作用。基于InGaAs材料的HEMT器件能够在毫米波频段实现低于2dB的噪声系数,确保接收端微弱信号的有效放大。此外,射频开关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的射频开关凭借极低的插入损耗和高隔离度,有效降低了信号切换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保障了收发链路的高效运行。
信号处理算法层面,自适应调制编码(AMC)和信道估计技术协同优化高频段链路性能。AMC根据实时信道质量动态调整调制方式与编码速率,在信道条件良好时采用高阶调制提升频谱效率,在信号衰落时自动切换至低阶调制确保链路可靠性。例如,在高通的5G芯片解决方案中,通过AMC技术,在理想信道条件下,数据传输速率可达2Gbps,而在信道恶化时,可自动切换调制方式,保证数据传输的连续性。信道估计技术则通过发送导频信号,实时获取信道参数,为波束赋形与均衡算法提供准确输入。基于深度学习的信道估计方法,能够在复杂多径环境下将信道参数估计误差降低,显著提升信号接收的准确性。
在组网架构方面,超密集组网(UDN)与异构网络部署成为拓展高频段覆盖的有效策略。通过大量部署微基站、飞基站等低功率节点,构建多层次的网络覆盖体系,缩短信号传输距离,减少路径损耗影响。微基站间距通常控制在50-200米范围内,确保每个用户终端始终处于信号有效覆盖区域。同时,通过宏基站与微基站的协同调度,实现低频段与高频段的资源互补,低频段保障广域覆盖,高频段提供高速数据传输,提升网络整体性能。
为解决高频段信号易受遮挡的问题,智能反射表面(RIS)技术应运而生。RIS由大量无源反射单元组成,通过控制每个单元的相位,可实现对入射电磁波的反射方向与幅度调控。在建筑物遮挡场景下,RIS能够将被阻挡的信号进行二次反射,绕过障碍物到达目标终端。实验数据表明,在28GHz频段,部署一面包含1000个反射单元的RIS,可使信号接收功率提升15dB以上,有效改善信号覆盖盲区问题。在系统集成与优化方面,射频与基带的深度融合成为趋势。传统的射频与基带分离架构存在信号传输损耗大、时延高的问题,通过将射频前端与基带芯片进行片上集成,减少中间传输环节,可降低系统损耗。同时,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射频组件进行标准化封装,便于快速部署与维护,提升网络建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