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 8已在路上,企业级应用将爆发

分享到:

从应用场景上看,相较于消费级市场,Wi-Fi 7在企业级市场的应用前景更好。这其中Wi-Fi 7在包括工业、医疗、新零售、教育等多个场景中都将迎来爆发。
 
视频
点击视频,回顾Qorvo媒体日的精彩演讲
 
“相较于消费侧追求更高频宽,Wi-Fi在企业侧应用对可靠度、稳定性的要求更高。”Qorvo亚太区无线连接事业部高级行销经理林健富在与钛媒体的对话中指出。
 
与此同时,在林健富看来,Wi-Fi 7的市场仍然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而Wi-Fi 7的市场将随着设备成本降低,以及企业级需求增加,在未来1~2年内迎来爆发。
 
Wi-Fi 7市场尚未饱和
 
Wi-Fi技术起源可以追溯到1971年,夏威夷大学开发ALOHA协议,并在1985年随着美国FCC开放2.4GHz ISM频段,正式拉开商用大幕。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演进,直到2009年前后,Wi-Fi 4的问世,Wi-Fi实现了第一次质的飞跃,其可以同时运行于2.4GHz/5GHz,缓解拥堵。
 
2019年,Wi-Fi 6凭借着MU-MIMO、1024QAM、OFDMA等“革命性创新”技术,大幅提升了WiFi本身的能效,让Wi-Fi 6在短短的 3-4年内成为WiFi技术的主流标准。
 
2021年,Wi-Fi 6E横空出世,凭借6GHz频带的独特优势,使Wi-Fi正式迈入真三频(Real Tri-Band) 共存的通信技术时代。从市场规模上分析,目前包括手机、AP、平板等设备在内,超过50%的设备还是在用Wi-Fi 6。
 
在林健富看来,Wi-Fi 6相较于之前的Wi-Fi 4、Wi-Fi 5,在技术层面做出了极大的更新,这种更新就好像当初苹果手机的问世,颠覆了传统手机市场一般。而Wi-Fi 6过于成功也导致了Wi-Fi 7问世之后,市场覆盖并不是很好,“在很多原创功能上,Wi-Fi 6和Wi-Fi 5之前的可能有80%是新的东西,Wi-Fi 6跟Wi-Fi 7可能有40%左右的技术和硬件更新。”林健富指出。
 
另一方面,Wi-Fi应用的特性是“向下兼容”,也就是说,如果用户想要用Wi-Fi 7带来的与Wi-Fi 6不同的能力升级的时候,需要在路由器与终端设备两端都支持Wi-Fi 7的前提下,才能使用,“即便用户买了Wi-Fi 7的路由器,但手机内置的还是Wi-Fi 6的话,用户使用的还是Wi-Fi 6的波段。”林健富强调。
 
但随着6GHZ的不断普及,尤其是在企业侧,一些对延迟要求极低,对稳定性要求极高,尤其是对多租户同时使用状态下,稳定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下,Wi-Fi 7的应用效果显然要比Wi-Fi 6好很多。
 
此外,林健富告诉笔者,Wi-Fi 7硬件成本正在快速下降,降价幅度甚至超过了Wi-Fi 6,这也让接下来很快的时间内,Wi-Fi 7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Wi-Fi 7过去销量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贵’,但随着成本的下降,售价肯定也会随之下降,我认为在未来的两三年内,Wi-Fi 7市场规模将会快速增长。”林健富进一步指出,“目前Wi-Fi 7的市场尚未饱和。”
 
企业级应用场景将迎来爆发
 
咨询机构对于Wi-Fi 7市场前景普遍看好。
 
Counterpoint预计,2025年全球Wi-Fi芯片市场规模将同比增长12%,其中Wi-Fi 6、Wi-Fi 6E以及Wi-Fi 7设备占比达43%。中国市场的增速更为显著,2020年中国商用Wi-Fi行业市场规模为22.71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35.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8%。
 
根据博研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企业级Wi-Fi市场规模已达350亿元,同比增长18%,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16%。全球范围内,2024年第三季度企业级WLAN市场收入达到23亿美元,Wi-Fi 7出货量环比增长69%,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
 
从应用场景上看,相较于消费级市场,Wi-Fi 7在企业级市场的应用前景更好。这其中Wi-Fi 7在包括工业、医疗、新零售、教育等多个场景中都将迎来爆发。
 
制造业方面,Wi-Fi 7的高带宽(30Gbps+)和低延迟(<5ms)特性成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支撑。例如,目前已有行业领先的AI解决方案可在汽车制造车间实现设备互联,通过MLO(多链路操作)技术保障AGV(自动导引车)的实时数据传输,整体网络吞吐量提升30%,运维成本降低20%。此外,MRU技术在高密度流水线场景中优化信道分配,减少信号干扰。这些创新应用显著提升了智能工厂的运营效率,展现了新一代通信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关键价值。
 
智慧医疗方面,医疗领域对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严苛。Wi-Fi 7的320MHz频宽支持4K医学影像实时传输,而“Wi-Fi密盾”技术通过物理层信号干扰防止数据窃取,满足HIPAA等合规要求。例如,北京协和医院部署的Wi-Fi 7网络,可同时承载手术机器人控制、电子病历调取和远程会诊,单用户吞吐量提升100%。
 
零售场景中,Wi-Fi 7的智能负载均衡技术可应对客流高峰期的收银系统压力。例如,上海虹桥火车站部署的Wi-Fi 7网络,通过前导码打孔技术减少信号衰减,在40米范围内维持1Gbps以上的吞吐量,支持4K监控和旅客无感漫游。
 
除此之外,林健富告诉笔者,原本一些Wi-Fi 6及以下产品不足支持“完美”应用的场景,在Wi-Fi 7的加持下,得以实现,“与此同时,随着Wi-Fi 7成本的下降,这些场景也将迎来爆发。”林健富指出。
 
林健富与笔者分享了AR眼镜应用场景,他表示,Wi-Fi 7以前,AR眼镜的交互速度,反馈延迟并不是很好,这造成了用户体验差,也阻碍了AR眼镜普及。“而Wi-Fi 7的普及能让AR眼镜以更低的延迟,更高频的交互,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林健富进一步指出,“除此之外,在Wi-Fi 7、Wi-Fi 8的加持下,AR眼镜还能支持更高的分辨率,可能达到4K的画质。
 
从产业发展态势来看,当前通信设备领域的主要参与者都在积极推进Wi-Fi 7技术迭代和生态布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Wi-Fi 7设备市场表现亮眼,企业级产品最高已实现26.56Gbps的整机速率,配合新一代网络安全技术,在性能指标和市场占有率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类技术进步为AR/VR等新兴应用场景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支撑,推动整个产业向更高性能方向发展。
 
Wi-Fi 7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从变现模式看,硬件与服务的协同、垂直行业的深度定制将成为厂商竞争焦点;从应用场景看,其高带宽、低延迟特性将催生智慧医疗、工业物联网等新兴业态。
 
Wi-Fi 8将在2028年正式问世
 
从Wi-Fi的发展节奏来看,每五年一次的技术迭代已成为行业规律。尽管Wi-Fi 8预计在物理层速率上仍将保持与Wi-Fi 7相似的理论峰值(23Gbps),但其关键改进集中在提升实际吞吐量与网络可靠性上,尤其是在高密度、多终端并发场景中,企业级用户将成为首批受益者。
 
据林健富透露,Wi-Fi 8核心技术将包括多接入点协调(Multi-AP Coordination)、协调空间重用(Co-SR)等,可在确保频谱高效利用的同时显著降低延迟。林健富表示:“Wi-Fi 8的重点不再是单纯提高传输速度,而是通过优化频谱利用和提升网络稳定性来改善用户体验。例如超低延迟和超高可靠性就是两个关键指标。”
 
针对这一趋势,Qorvo也已在射频前端领域积极布局。林健富透露:“从Wi-Fi 7开始,Qorvo就在前端射频器件设计中逐步从传统线性放大器迈向非线性架构,结合数字预失真(DPD)技术,有效降低系统功耗。例如在12路AP的场景中,功耗可降低约6W。目前Qorvo与高通、博通等主控芯片厂商深度协同,让主流平台适配DPD算法。”此外,为应对Wi-Fi 8所需更高的系统稳定性,Qorvo已推出集成FEM系统封装方案,将功放、开关和滤波器整合至单一封装中,并内建温度传感器,支持频率实时校准,大幅提升设计效率与良率。
 
针对Wi-Fi 8的技术需求,Qorvo不仅在射频前端架构上持续创新,还提供覆盖全频段的射频与滤波器组合解决方案,全面支持2.4GHz、5GHz及6GHz三大频段,能够灵活应对未来频谱的动态调整。其滤波器产品线涵盖Wi-Fi 6E、Wi-Fi 7及即将到来的Wi-Fi 8,充分满足全球各国不同频谱合规标准的要求,为客户打造稳定、高效且合规的无线网络环境。
 
林健富强调:“早在2017年,Qorvo就已将滤波器整合进FEM模块,未来在Wi-Fi 8时代,我们将进一步推进高度集成化设计,打造iFEM整体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支持。”
 
尽管Wi-Fi 8标准仍在制定中,IEEE 802.11bn规范尚未最终定稿,但产业链上下游,特别是主芯片厂与前端射频厂商之间的技术协同已在加速。林健富预期,Wi-Fi 8行业标准将于2027年底或2028年初正式落地,而Qorvo也将在前端技术演进中发挥关键作用,助力Wi-Fi 8更快进入企业级应用主场。
 
相关资讯
AI的成功密码:探索那些隐藏于幕后的技术!

如今,人工智能(AI)无处不在——它能回复邮件、推荐电影,甚至能写出令人信服的诗歌,足以让一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摇身一变成为文学才子(剧透一下:无论是哪个专业,都无法让应届毕业生做好心理准备,去应对被算力超群的聊天机器人“降维打击”时的生存焦虑)。

Qorvo Sensor Fusion何以重构智能手机的交互逻辑?

当指尖划过iPhone 16的金属侧边键,一场关于交互本质的变革正在发生——这颗看似普通的按键,通过捕捉按压深度与滑动轨迹的复合信号,将传统机械结构才能实现的功能转化为无形的数字指令。这种设计语言正在重塑行业规则:华为Mate 60 Pro的虚拟音量键、小米14 Ultra陶瓷背板的压力感应,它们共同印证了一个趋势——智能手机的交互界面正在从“物理实体”向“感知场域”进化。

为SSD固态硬盘量身定制的PMIC,介绍你认识一下!

高性能计算的发展,也推动着存储技术的演进,这些年固态硬盘(SSD)市场的火热,就是一个例证。SSD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制成的大容量存储设备,与传统的机械硬盘(HDD)相比,其具有读写速度快、功耗低、无噪音、轻便小巧、防震抗摔性强等优势,因此正在快速渗透到从数据中心到便携硬盘等各类数据存储应用。根据Yole Group的预测,到2028年,全球SSD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到670亿美元。

空间与性能的平衡艺术:5G射频前端在NSA/SA场景下的技术革新

当用户通过 5G 手机进行视频流媒体传输时,基站与终端之间的信号链路中,射频前端作为核心功能模块承担着关键处理任务。这一集成于手机主板的微型无线系统,负责完成无线信号的接收放大、发射滤波、信号切换等核心功能。

从互操作性到安全性:Matter和Thread如何重塑我们的智能生活

消费者选择智能设备,旨在改善家庭的安保水平,提升安全性、便利性、节能效果,以及健康保障。虽然单个设备的特性和功能能够满足用户需求,但在整个智能家居网络中,互操作性问题却困扰着许多用户。随着设备数量的增加,通过Thread、Wi-Fi和蓝牙®等多种技术标准来管理多个接口常常让用户感到力不从心。

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