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与毫米波:太赫兹频段下的通信架构革新与天线阵列设计

分享到:

6G通信技术的演进将突破传统通信频段的限制,向太赫兹频段拓展,毫米波作为连接现有通信技术与太赫兹频段的重要过渡,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太赫兹频段(0.1THz-10THz)的启用,为实现更高数据传输速率、更低时延和更大连接密度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传播损耗大、穿透能力弱等挑战,这促使通信架构和天线阵列设计发生根本性革新。​
 
6G
 
太赫兹频段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其在通信应用中的独特性。相较于传统通信频段,太赫兹波具有更短的波长,能够实现更高的频谱利用率,理论上可支持数千兆甚至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然而,太赫兹波在大气中传播时,会与氧气、水蒸气等分子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导致显著的传播损耗。例如,在某些特定频率下,太赫兹波在大气中的衰减可达每公里数十甚至上百分贝,这使得传统的通信架构难以直接应用于太赫兹频段。此外,太赫兹波的穿透能力有限,难以穿透墙壁、人体等障碍物,这要求通信系统在架构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太赫兹频段下,通信架构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传统的蜂窝网络架构在太赫兹频段面临覆盖范围小的问题,因此需要引入更密集的小型基站部署。这些小型基站,如微微基站和毫微微基站,能够在较小的区域内提供高容量的通信服务,弥补太赫兹波传播距离短的不足。同时,异构网络的概念在太赫兹通信中得到进一步强化,不同类型、不同频段的基站相互协作,形成多层次的网络覆盖。例如,利用低频段网络实现广域覆盖,而太赫兹频段用于热点区域的容量提升,通过网络间的智能切换和资源分配,保障用户的无缝通信体验。​
 
信号处理技术也随着太赫兹频段的应用发生了重大变革。由于太赫兹频段的信号带宽极宽,传统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面临巨大的计算压力。为应对这一挑战,新型的模拟-数字混合信号处理架构应运而生。在这种架构中,部分信号处理任务由模拟电路完成,以降低数字信号处理的复杂度和功耗。例如,在发射端,采用模拟波束成形技术对太赫兹信号进行预处理,通过控制天线阵列中各天线单元的相位和幅度,实现信号的定向发射;在接收端,同样利用模拟波束成形技术对信号进行初步聚焦,然后再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从而有效减少数据处理量。此外,针对太赫兹频段信道的快速时变性和频率选择性衰落特性,先进的信道估计和均衡技术也成为通信架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实时监测信道状态,动态调整信号处理参数,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网络控制与管理方面,太赫兹频段的通信架构需要更智能、更灵活的控制机制。由于太赫兹网络中基站数量众多、拓扑结构复杂,传统的集中式网络控制方式难以满足实时性和灵活性的要求。因此,分布式和边缘计算技术在太赫兹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边缘计算节点可以部署在靠近用户的位置,实现数据的本地处理和存储,减少数据回传带来的时延和带宽压力。同时,通过分布式的网络控制算法,各基站之间能够自主协调资源分配和干扰管理,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基于强化学习的分布式资源分配算法,能够使基站根据实时的网络状态和用户需求,动态调整频谱资源和功率分配,优化网络的吞吐量和公平性。​
 
天线阵列设计是太赫兹频段通信系统实现高效传输的关键环节。鉴于太赫兹波波长极短的特点,天线阵列可以在较小的物理尺寸内集成大量的天线单元,从而实现更高的增益和更窄的波束宽度。相控阵天线在太赫兹频段通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控阵天线通过控制各天线单元的相位,实现波束的快速扫描和指向调整,能够有效克服太赫兹波传播距离短、方向性强的问题。在相控阵天线设计中,关键在于精确控制每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和幅度。通常采用基于移相器的模拟波束成形技术,通过改变移相器的参数,调整天线单元的辐射相位。然而,随着天线单元数量的增加,模拟移相器的复杂度和功耗也会相应提高。因此,近年来数字-模拟混合波束成形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该技术结合了数字波束成形的灵活性和模拟波束成形的低功耗优势,通过少量的数字链路和大量的模拟链路协同工作,实现对天线阵列的高效控制。​
 
除了相控阵天线,毫米波大规模MIMO(多输入多输出)天线阵列在太赫兹频段通信中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大规模MIMO技术通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部署大量的天线单元,利用空间复用和分集增益,显著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容量。在太赫兹频段,由于波长较短,大规模MIMO天线阵列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集成更多的天线单元,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例如,在基站侧部署包含数百甚至数千个天线单元的大规模MIMO阵列,能够同时与多个用户设备进行通信,通过空间预编码技术,将不同用户的信号在空间上进行分离,减少用户间的干扰。同时,大规模MIMO天线阵列还可以利用波束赋形技术,增强信号的指向性,提高信号的传输距离和抗干扰能力。​
 
在天线阵列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天线单元的结构和材料。太赫兹频段的天线单元需要具备良好的辐射性能和宽带特性。传统的金属天线单元在太赫兹频段存在损耗较大的问题,因此新型的天线结构和材料不断被研究和应用。基于石墨烯的天线单元由于其独特的电学和光学性质,在太赫兹频段具有较低的损耗和良好的可调性。此外,超材料天线也成为太赫兹天线设计的热门方向。超材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材料,通过设计其微观结构,可以实现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电磁特性。利用超材料设计的天线,能够在太赫兹频段实现更高效的辐射和更灵活的波束控制。​
 
太赫兹频段下的通信架构革新与天线阵列设计是实现6G高速、低时延通信的关键技术。通信架构从网络拓扑、信号处理到网络控制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以适应太赫兹频段的特性;天线阵列设计则通过采用新型的天线结构、材料和集成技术,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为6G通信技术的商用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更多资讯内容,详见文章
相关资讯
6G通信:太赫兹频段如何解锁通信新速率

6G通信追求更高速率、容量与更低时延,太赫兹频段成关键突破口。其凭借数千吉赫兹可用带宽及短波长特性,基于香农定理与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大幅提升信道容量与数据传输速率。尽管存在传播损耗大、器件性能不足等挑战,但波束赋形等技术及新材料应用,正逐步攻克难题,助力实现通信新突破。

6G与毫米波技术融合加速:下一代无线通信的关键突破方向

6G与毫米波技术融合是下一代无线通信关键突破方向。毫米波具丰富频谱资源,单信道带宽超1GHz,为6G超高速率奠基,然其传播损耗大、穿透弱、设备实现难。通过波束成形聚焦能量扩覆盖,Massive MIMO结合毫米波提升频谱效率,射频前端技术进步促硬件应用,推动技术融合落地。

天线技术革新助力6G网络:从射频优化到电磁兼容

6G网络对传输性能要求极高,天线技术革新是关键支撑。超大规模MIMO通过数百至数千天线单元形成密集波束,优化射频性能,提升频谱效率与覆盖,需解决互耦及波束管理问题;智能超表面调控电磁波,增强传输质量。电磁兼容上,自适应天线动态调参抗干扰,超材料等新型材料提升抗干扰与集成性,波束成形等技术适配车联网等场景。

6G通信技术核心突破:从太赫兹频段到智能超表面

6G通信技术核心突破聚焦太赫兹频段与智能超表面。太赫兹频段因超大带宽可实现Tbps级速率,有独特物理特性,虽面临传播衰减等挑战,但通过技术优化应对;智能超表面由无源反射单元组成,能调控电磁波,提升频谱效率,二者影响通信产业及网络建设。

6G与WIFI7的频谱协同:毫米波与Sub-THz频段的无线通信生态重构

随着数据流量爆发,传统频段紧张,6G与WIFI7借助毫米波和Sub-THz频段频谱协同重构无线通信生态。6G用毫米波和Sub-THz频段结合波束成形、大规模MIMO实现高速低延迟,WIFI7在毫米波频段以宽信道带宽等提升吞吐量,二者通过动态频谱共享机制提升利用率,推动设备、网络等产业链变革。

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