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给我一个发烧的理由

标签:Wi-FiGPSGSM
分享到:

上游芯片企业积极布局可穿戴设备芯片和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平台和解决方案,下游终端却因为市场可穿戴设备只是“圈内热”,普通用户大多没有感觉,没有杀手级的产品出现而质疑可穿戴还有多少路要走?要想登堂入室,在走向千亿级市场规模的过程中如何跨越这道坎?在深圳举办的“移动LABS无限论坛——可穿戴设备专场”上或许能找到一些解答。

 

临近2014年底,可穿戴设备的风头几乎已经掩盖了市面上绝大部分消费电子。业界人士预计,到2015年,随着Apple Watch上市带动,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4000万部,这也是可穿戴设备商以及上下游企业尤其是芯片企业在可穿戴领域摩拳擦掌的一大机遇。

 

在多家芯片企业都宣布了可穿戴技术和平台之际,联发科技日前也启动了其创意实验室(MediaTek Labs)计划。据了解,该实验室以软件开发包(SDK)、硬件开发包(HDK)和技术文件等资源将支持不同背景和技术水平的开发者进行设备原型创建、应用程序开发以及商业推广等项目,同时,与该创意实验室同时面向中国市场推出的简体中文版LinkIt开发平台及相关文档也一并上线。

 

可穿戴设备
联发科技创意实验室副总裁Marc Naddell

 

据联发科技创意实验室副总裁Marc Naddell称,LinkIt开发平台是以联发科技旗下的MediaTek Aster(MT2502)系统单芯片解决方案( SoC)为核心而打造的操作系统。从业界产品对比来看,MT2502是目前市场上体积最小的(5.4mm x 6.2mm x 1mm)、已商用的穿戴式SoC,可与Wi-Fi和GPS的芯片组一起集成,再添加所需要的传感器和周边设备,适用于大量多类型可穿戴和物联网设备的开发和使用。

可穿戴设备
LinkIt开发平台

 

在Marc Naddell看来,目前可穿戴设备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OAU,即单应用程序、单应用类型的可穿戴设备。这一类甚至没有一个用户界面,例如专门搜集身体相应的健康指标或者生理指标。第二类是SAU,即简单应用类型的可穿戴设备,这类设备一般具备用户界面,功能稍丰富,也支持应用商店下载应用,也支持用户定制化。第三类是RAU,即多种应用设备,这种类型的可穿戴设备有多种应用,支持更多APP,国际上欧美特公司已推出该类别的智能手表和可穿戴设备,其中也内置了MT2502芯片。

 

就目前的可穿戴技术发展态势来看,可穿戴设备配套用户的手机来使用是更为流行和成熟的方案。这样的趋势,给应用开发者们也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事实上,已有不少应用开发者向包括联发科技在内的芯片企业提出了请求,这些企业已经率先开发了相应的设备,进而希望芯片企业帮助他们找到或者是促成开发可以和下载的应用。

 

瞄准可穿戴市场机遇的企业迅速增多,在联发科技推出Linklt这一开发者平台之前,高通以及英特尔等企业也推出了面向开发者的平台,而且强调了与Wi- Fi和蓝牙技术的整合。而联发科技可穿戴芯片平台,侧重了对GSM技术的支持。对此,Marc Naddell解释,结合用户和市场的反馈,可穿戴产品整合蜂窝技术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多,蜂窝技术可以比Wi-Fi满足更多不同场景的使用,功耗也更低,芯片体积也可以做得更小。“体积更小意味着能将其运用在很多具有挑战性的设备中。”Marc Naddell的总结似乎预示了可穿戴设备的更多可能性。

 

可穿戴设备
联发科技可穿戴设备芯片方案

 

现实骨感,可穿戴设备还有多少路要走?

 

由中国移动研究院主办的“移动LABS无限论坛——可穿戴设备专场”,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先生及来自科研单位、生产厂商、销售渠道、产业组织和科技媒体等业内资深人士分享了可穿戴设备自己对产业、产品的看法。

 

论坛上有人认为,可穿戴设备只是“圈内热”,普通用户大多没有感觉,因为绝大部分产品并没有解决用户真正的刚需问题。720健康管家创始人项立刚抛出观点, 当前可穿戴设备至少满足了“装X”这个刚需,赢得阵阵掌声。尽管笔者不倾向于赞同,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确实是如此,无可辩驳。

 

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装X”刚需

 

可穿戴设备规模发展之后,要满足的绝不仅仅是“装X”的诉求。可穿戴设备未来发展空间比智能手机要大,因为它可以与人体更加紧密的结合,可以为用户提供关于身体或所处环境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及合理建议,在此基础之上,强化身体、增强感官、提升日常不具备的能力。相对于智能手机来说,可穿戴设备更像人体的一个器官。

 

前景是美好的,现实是骨干的。两大问题摆在面前:面向用户,可穿戴设备从中看到中用,还要经历哪些路程?面向产业,可穿戴设备从烧钱到赚钱,还需要经历多长时间?结合论坛分享及个人看法,进行如下梳理总结。

 

一、从中看到中用,可穿戴设备产品登堂入室,还需要实现“三个跨越”

 

用户需求一直那里,无论是生活中对健康、对便利性的需要,还是工作上解放双手、远程支撑的诉求,大多没有得到很好满足,或者目前没有更好的方式满足。从普遍性来看,可穿戴设备中看不中用,说到底还是产品问题。解决这些共性问题,需要实现三个跨越:

 

一是元器件的跨越。元器件的质量、性能、大小、材料等决定着产品的功能与用户体验。与用户最直接相关的,首当其冲的是电池,如果续航能力不强,经常需要充电,很容易引起用户反感。在解决耗电问题上,一种方式是平衡性能与功耗之间的关系,有所取舍;另一种就是探索新的供电方式,移动研究院的黄院长提出,既然是可穿戴设备,可以考虑将人体散出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供电,这也是一个可以研究的方向。

 

二是用户体验的跨越。视觉感受问题容易解决了,毕竟大部分用户不会过于刁钻。困难的是功能问题。交互方面,随身佩戴产品如手环、手表,没有屏幕的话,体验会很差,不能直接与产品交互,给人感觉这就是个数据收集器,用户想看到相关分析数据、结果必须依赖于手机和电脑,体验不佳。在交互方式上,如果屏幕小,利用触摸方式感知很差,可以可虑通过声音、眼睛动作等方式使得交互更加人性化。功能数量方面,大而全的设置要么功耗较大,要么大多功能闲置;小而专是一个方向,以更集中的方式解决用户的一两个痛点。

 

三是与数据和服务结合的跨越。所有不提供软件服务和数据服务的可穿戴设备都是耍流氓。可穿戴设备本身价值并不大,关键在于其获得的数据与提供的服务,越垂直越深度往往价值越大。需要注意的是,用户要的不只是数据,大部分用户对一些数据本身是没有概念的,经过分析得出的结果和解决方案才是最重要的。所有数据监测不准的可穿戴设都是耍流氓。不准确的数据会降低用户的信任感,如果是健康类数据,如测试心率、血压,不准确的话,容易出事情。如果数据不准确,基于数据的分析及解决方案都是空谈。如果监测慢性疾病的设备,能够通过CDC健康认证等,则会大大增加用户的使用信心。

 

二、从烧钱到赚钱,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千亿级,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做可穿戴设备之前,需要考虑好自己能够烧多少钱。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烧钱到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一天,可以说是迎来了曙光。在这之前基本都是战略性投资与布局。那么,多大的市场才是规模化发展的引爆点呢?至少千亿级。对于整个产业是否赚钱,涉及维度较多,这里仅从市场规模进行测算。

 

市场调研机构ABI Research预计,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达4.85台。BI Intelligence认为,鉴于目前该行业的前景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2018年出货量将达3亿台。而根据艾瑞咨询调研与预测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可穿戴设备均价300元/台,2016年大约230元/台。考虑到全球产品均价高于国内,以及可穿戴设备整体市场均价呈下降趋势,预计2018年可穿戴 设备市场规模约在700亿元-1100亿元左右,保守估计,2019年可穿戴设备市场将达千亿级,成为规模化发展的引爆点。

 

可穿戴设备
 

现阶段总量规模小,与智能手机市场差距悬殊。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从 2012 年的 7.25 亿部增加到 2013 年的超过 10 亿部,预计2014年将达到12亿部。2013 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高达 3.51 亿部,预计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会超过4.5亿部。据瑞银统计,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规模将近1000亿美元。相较之下,据研究机构预计, 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目前约30-50亿美元。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出货量为230万部、市场规模为6.1亿元,预 计到2015年,出货量将超400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

 

可穿戴设备处于附属品地位,不是独立的智能终端。目前我国发布的产品大多数只是计步、计算运动量,甚至推送信息等,仅仅是一些入门的健康监控设备,包括谷歌眼镜也是重复着智能手机和联网计算机的功能,所有的数据最终依附于智能手机和计算机,不能独立使用。目前可穿戴设备仅仅是手机的附属品,还不是能独立完成功能的智能终端,对手机依赖性强,与手机的强大功能相比,显得可有可无。

 

潜在购买力未启动,观望气氛浓。目前可穿戴设备对消费者来说追赶时尚的需求大于实用。可穿戴设备现有 设计尚未适应人们的佩戴习惯以及满足人们的佩戴需求。据美国移动市场研究公司 Endeavour Partners对美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调研数据,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在六个月后不再使用可穿戴设备,大约10%的成年消费者购买活动追踪设备,但超过一半很快会弃用。另外产品价格昂贵,市场渗透率低,例如谷歌眼镜在我国目前售价高达约1.2万元人民币,一般消费者难以承受。目前用户对可穿戴产品的潜在购买力尚未启动,大多持观望态度,可穿戴设备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在走向千亿级市场规模的过程中,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合,解决共性问题,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1、专有设计平台推出与推广。类似于手机产业链上的MTK交钥匙平台,对于推动可穿戴产业成熟具有重要作用。飞思卡尔基于混合ARM架构的一体化可穿戴开发平台解决方案能帮助可穿戴企业更快速的落地产品。英特尔在该领域也有所布局。2015年各大处理器厂商将陆续公布高度整合的低功耗硬件平台和参考设计,这将进一步推动整体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规模,加快可穿戴设备的硬件成熟。

 

2、找到良好的商业模式,活下去。对于类似三星等企业,可穿戴设备是战略性投资,短期内无需考虑商业模式的问题,以及赚钱的问题。而对于大部分创业型企业来说,前期要考虑通过硬件赚钱,软件、数据与服务 为硬件增值;在未来发展中,硬件利润空间会减小甚至免费,通过数据和服务赚钱。所以当前阶段,做硬件的要赚钱,做数据的要挺住。

 

3、完善产业生态以及教育市场。完善产业生态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努力,也包括产业联盟的推波助澜。这个过程中,运营商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无论是在资源的投入力度还是在数据与服务的提供上,应该秉承开放、合作的心态,促进产业良性发展。教育市场是整个产业的事情。在规模到达一定程度之前,要正确的引导市场发展、引导用户消费,产品多样化、渠道模式O2O等很必要,价格乱战、抄袭之风等尽量避免。

 

4、注重可穿戴设备技术专利保护。国内外可穿戴设备的技术水平差距不大,国内企业应尽早通过专利对创新成果进行保护,例如谷歌公司申请智能眼镜相关发明专利60多件,苹果公司申请智能腕表相关专利约80件。企业需通过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专利来确保技术安全和利益。

 

继续阅读
Wi-Fi 7 ,亚洲就绪,催动全球市场

Wi-Fi 作为一种常时运作 (Always-On) 的通讯方式,基于 Wi-Fi 通讯技术的应用已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今市场主流的 Wi-Fi 6、Wi-Fi 6E 和即将到来的 Wi-Fi 7 实现了延迟更低、资料吞吐量更高、传输速度更快的目标。

Qorvo® 为智能家居和物联网应用提供大范围、高效率的 Wi-Fi FEM

2022 年 9 月20 日,移动应用、基础设施与航空航天、国防应用中RF 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 Qorvo推出一款小巧紧凑的集成式前端模块 (iFEM),为 Wi-Fi 6 (802.11ax) 及最终的 Wi-Fi 7 系统提供高效可靠的全屋覆盖。相比竞争产品,QPF7250 iFEM 将Wi-Fi 范围扩大了 30%,同时增加了容量,以支持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的更多接入点。

Wi-Fi背后的原理揭秘

Wi-Fi和4G/5G蜂窝网络,是我们上网时最常用的两种接入方式。这两种接入方式,平时在上网时似乎没感觉到有什么区别。然而,它们却是完全不同的设计哲学。蜂窝网络以基站为小区中心,基站承担了小区的中央控制、用户授权和调度。

Wi-Fi背后的原理揭秘!

蜂窝网络以基站为小区中心,基站承担了小区的中央控制、用户授权和调度。 以5G为例,基站在每个帧中广播同步信号块SSB。SSB包含了小区的PCI(物理小区标识)、基站的同步时间信息、空口信息、接入控制等参数。

在亚洲更快、更好地部署 Wi-Fi 的见解

随着 Wi-Fi 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扩展频谱和范围,各国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因而采取了不同的推出方式。与 Jeff Lin 一起探索亚洲的部署策略。他将帮助工程师克服困难,提供解决方案,从而简化部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