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71|回复: 0

[分享] 可穿戴设备困局与突围:如何抢占物联网入口新赛道?

[复制链接]

280

主题

490

帖子

12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05
发表于 2025-5-7 12: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科技浪潮不断奔涌的当下,可穿戴设备曾被视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力量,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到智能眼镜、智能头盔,这些小巧便携的设备,仿佛为我们开启了通往未来生活的奇幻之门。然而,现实的发展轨迹却偏离了最初的预期,在经历短暂的高光时刻后,可穿戴设备逐渐陷入发展泥沼,诸多挑战接踵而至,其未来出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与此同时,物联网的蓬勃兴起,为可穿戴设备带来了新的转机,争夺物联网入口也成为其寻求突破的关键方向。

可穿戴设备:繁华背后的发展困境
近年来,可穿戴设备市场增长明显放缓。以智能腕戴设备为例,曾作为市场入门产品的智能手环,自2020年第三季度达到销售峰值后,便踏上了持续下滑的曲线。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其出货量已锐减至1000万台左右。深入分析其原因,功能单一且与智能手表严重重叠,以及市场需求饱和是主因。早期智能手环凭借计步、睡眠监测、来电提醒等基础功能吸引用户,但随着智能手表功能不断下沉,这些轻功能已难以满足用户日益多元的需求。用户对健康指标监测的要求不断提升,而手环在传感器配置、显示尺寸以及续航平衡等方面的局限性逐渐暴露,无法实现“精确 + 综合”的新需求。

即使是备受关注的智能手表,也未能完全摆脱发展困境。自诞生10年来,智能手表在性能、续航与功能的平衡上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以Apple Watch为例,其最新的Series 10虽搭载了更强的S10芯片、配备更大屏幕和更先进的传感器,但续航时间依旧维持在18小时左右,与初代产品并无明显差异。这使得用户不得不每天为其充电,难以将其作为全天候的信息终端使用。在体现智能核心的AI交互、多任务运行、视频调用等功能方面,受限于当前硬件体量,智能手表也显得力不从心。

在系统与生态层面,可穿戴设备也存在诸多短板。在苹果生态中,watchOS虽然闭环稳定,但却未能孵化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杀手级应用”,应用商店中新晋应用数量寥寥无几。安卓阵营的情况则更为复杂,Wear OS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不同厂商各自为战、自建自调,导致生态碎片化严重。这种应用生态的缺陷随着时间推移愈发凸显,缺乏完善的平台和生态,可穿戴设备难以形成有效的用户留存机制,只能依靠功能升级与硬件换代来维持热度,严重制约了其长远发展。

AI技术虽已成为智能设备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在可穿戴设备上的应用却困难重重。受限于手表的体积和散热能力,即使是旗舰级芯片也无法在本地支撑真正意义上的推理运算,更难以运行大型语言模型。若将算法置于云端,则会引发网络依赖、响应延迟以及隐私存储等一系列问题。此外,AI算法的常驻运行会快速消耗电池电量,这对于本身续航就不足的可穿戴设备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可穿戴设备屏幕尺寸较小,交互逻辑不适合承载复杂操作,用户很难在1.5 - 1.7英寸的屏幕上完成多轮对话。同时,其使用习惯具有间歇性,不像手机那样全天候使用,导致AI模型难以采集到足够密度的数据,无法建立完整的用户画像,更难以实现长期学习与行为预测。

物联网浪潮:可穿戴设备的新机遇
物联网(IoT)通过互联网将各类物理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处理,其核心在于赋予传统物理设备智能,使其能够自主感知、识别、处理和传递信息。近年来,物联网发展势头迅猛,从全球市场来看,过去三年,全球物联网专业服务市场增长了46%。2024年,物联网系统集成和专业服务市场规模约达560亿美元。在国内市场,自2013年起,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2024年完成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物联网、数据中心等在内的新兴业务收入4348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移动物联网业务收入增长13.3%。移动物联网用户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24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移动物联网(蜂窝)用户达26.56亿户,全年净增3.24亿户,数量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数8.66亿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的比重达59.7% 。

可穿戴设备凭借其贴身佩戴、实时采集数据等特性,在物联网生态中具有独特的潜力。首先,可穿戴设备能够成为物联网感知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手表可以实时采集用户的心率、血压、运动步数等健康数据,智能手环能监测睡眠质量,这些数据对于个人健康管理以及医疗服务的提供都具有重要价值。在工业领域,智能头盔可以收集工人的工作环境数据、运动轨迹等信息,为安全生产和效率提升提供有力依据。其次,可穿戴设备具备便捷的交互特性,能够为用户提供与物联网设备便捷交互的入口。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表快速查看智能家居设备的状态,控制智能家电的开关,轻松实现对整个家居物联网系统的便捷操作。再者,随着5G技术的普及,可穿戴设备能够更快速、稳定地与物联网中的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进一步发挥其在物联网中的重要作用。

破局之路:可穿戴设备争夺物联网入口的策略
要突破发展困境,可穿戴设备需在技术上实现创新突破。在硬件方面,应研发更先进的芯片技术,在不增加设备体积的前提下,提高芯片的计算能力和能效比,以支持更复杂的功能运行,如探索新型芯片架构和制程工艺来降低功耗。同时,加大对电池技术的研发投入,开发高能量密度、快速充电的新型电池,解决续航短的难题。此外,通过优化硬件设计,采用低功耗的传感器和显示屏,进一步降低设备整体功耗。

在AI应用方面,要突破其在可穿戴设备上的应用瓶颈,将AI从“功能插件”转变为“底层能力”。研发适合可穿戴设备硬件条件的轻量化AI算法,实现本地推理,减少对云端的依赖,降低响应延迟。利用可穿戴设备采集的丰富数据,结合AI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服务和行为预测。通过对用户日常运动、健康数据的长期分析,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运动健身和健康管理方案。

充分利用5G、蓝牙等通信技术,提升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其他设备的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5G的高带宽、低延迟特性,能够使可穿戴设备实时传输大量数据,如高清视频、复杂的健康监测数据等。优化蓝牙连接技术,减少连接中断和信号干扰,确保可穿戴设备在近距离范围内与周边物联网设备实现高效交互。

可穿戴设备应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在健康医疗领域,除了现有的健康监测功能,可与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等合作,开发更专业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应用。与医院合作,实现患者健康数据的实时上传与远程医疗诊断;与保险公司合作,根据用户的健康数据制定个性化的保险方案。研发针对特定疾病的监测与预警设备,如用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的可穿戴设备,为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健康守护。

在家居领域,将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家居系统的核心控制入口之一。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表或手环,随时随地控制家中的灯光、空调、窗帘等智能家电设备,实现家居的智能化管理。可穿戴设备还可以与智能家居安防系统联动,当智能门锁检测到异常开门时,立即向用户的智能手表发送警报信息,提高家居安全性。

在工业和物流领域,可穿戴设备也能发挥重要作用。为工业工人配备智能手环或头盔,实时显示工作任务、设备状态等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在物流配送中,快递员可以使用智能手表接收订单信息、导航到目的地,实现高效配送。

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是可穿戴设备争夺物联网入口的关键。行业内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可穿戴设备的统一标准与规范,包括硬件接口、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方面,解决不同品牌和型号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促进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构建完善的物联网生态奠定基础。制定统一的传感器数据输出标准,使得不同品牌的可穿戴设备采集的健康数据能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分析和处理。

企业应积极打造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平台,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参与应用开发,丰富应用生态。加强与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包括芯片厂商、通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可穿戴设备厂商与芯片厂商合作,共同研发适合设备的高性能芯片;与通信运营商合作,获取更优质的通信服务;与内容提供商合作,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娱乐、教育等内容。

注重用户体验的提升,优化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交互和功能,使其更加便捷、舒适、实用。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确保用户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采用加密技术保护用户数据传输安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据使用权限,获得用户的明确授权,让用户放心使用可穿戴设备。

尽管当前可穿戴设备面临诸多挑战,但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只要积极采取技术创新、拓展应用场景和构建生态系统等策略,就有望突破发展瓶颈,成功抢占物联网入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可穿戴设备或将成为连接人与物、物与物的关键纽带,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变革与惊喜。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RF技术社区

GMT+8, 2025-6-14 16:58 , Processed in 0.075026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