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45|回复: 0

无线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WEVCS):未来出行的便捷与智能

[复制链接]

332

主题

537

帖子

383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836
发表于 2023-12-14 16: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电动汽车市场中,无线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WEVCS) 正逐渐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技术创新。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出行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有线充电方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预计到 2030 年,道路上行驶的电动汽车数量将超过化石燃料汽车,WEVCS作为一种无线充电技术,为电动汽车的充电体验带来了全新的便捷与智能。
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出现在道路上,对充电站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仅在美国,就有 56,000 个充电站和 148,000 个充电端口,但这仍然不足以满足对电动汽车不断增长的需求。印度等国家预计到 2030 年将需要 700,000 个电动汽车充电站。虽然目前的主要挑战是找到快速充电电动汽车的有效方法,但建立全国性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是另一个挑战。
为了建立有效和完善的 EV 充电基础设施,汽车制造商期待新的电动汽车充电方式。同时为多辆电动汽车充电的一种可行解决方案是无线 EV 充电站 (WEVCS)。这些无线充电站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手机的无线充电器。这种充电站可以设置在停车场,允许电动汽车在停车期间自动充电。另一种选择是动态无线充电,允许在电动汽车行驶时对其进行充电。虽然动态充电有望延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但它存在环境和健康危害的风险。
静态无线充电
静态无线充电是最可行、最安全的无线充电技术。静态充电是指电动汽车在静止状态下通过无线充电站进行充电。这样的设置可以很容易地安装在停车场和汽车车库中。在这种无线充电中,发射器安装在地下,电动汽车底部有一个车载接收器。当汽车停在停车场或车库内时,发射器和接收器对准,汽车开始充电。充电速率取决于交流电压水平。当汽车保持停放状态时,无需插入电缆即可进行无线充电。这是一种实用、简单、高效的电动汽车充电方式。
动态无线充电
动态充电是另一种 EV 充电基础设施概念。在此设置中,固定式电力传输器安装在道路和高速公路上。当电动汽车进入固定发射器附近时,它们会在行驶中充电。这种类型的充电肯定会保证在旅途中有更长的 EV 续航里程。然而,动态充电的设置成本很高,因为它涉及在整条道路和高速公路上构建相当于 EV 的充电设置。它能够为移动车辆充电的效率如何是另一个问题,因为无线充电需要发射器和接收器的完美对准。此外,这样的设置还会带来与安全、环境影响和健康危害相关的威胁。
无线充电的工作原理
尼古拉·特斯拉 (NicolaTesla) 在开发特斯拉线圈时首次展示了无线充电。无线充电的工作原理与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相同。就像在变压器中一样,由于初级线圈中的电流产生的磁场,次级线圈被激励——就像无线充电器有一个发射器而充电设备有一个接收器一样。当交流电流过发射器时,它会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将电流传输到接收器。这是任何无线充电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无论是为手机还是电动汽车设计的。然而,没有一种无线充电方法。有四种不同的识别方法如下:
1.  电容式无线充电系统 (CWCS)
2.  永磁齿轮无线充电系统(PMWC)
3.  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 (IWC)
4.  谐振感应无线充电系统(RIWC)
电容式无线充电系统 (CWCS)
这种类型的充电是基于电容器中的静电感应原理。电动车底部有接收板,充电站地面有发射板。两块板之间的气隙充当电介质。由于发射板引起的电场变化,电动汽车通过接收板中的位移电流充电。在发射器侧,交流电流首先提供给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该电路保持电压电平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传输损耗。然后电压通过 H 桥,产生高频交流电压,施加到传输板上。高频交流电压(通常在 100 至 600 KHz 范围内)会产生振荡电场。这会在接收板上产生位移电流。接收板接收到的电流量取决于几个因素,例如发射器和接收板的对齐方式、两块板之间的气隙、施加的交流电压、板结构中使用的材料以及频率交流电压。在接收侧,位移电流通过整流滤波电路对电动汽车电池组进行充电。
图片1.png
电动汽车电容无线充电的工作原理
永磁齿轮无线充电系统 (PMWC)
这种类型的无线充电是基于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发射器和接收器均由电枢绕组组成,同步永磁体作为绕组内的核心。由于永磁体,当交流电压施加到发射器绕组时会产生机械扭矩。发射器永磁体的变化导致接收器永磁体中感应出同步机械转矩,从而在接收器绕组中产生交流电流。当接收器的永磁体中的机械扭矩在其绕组中转换为交流电时,接收器转换为发电机。旋转永磁体的联轴器称为磁齿轮。在接收端,
这种无线充电方法有几个缺点。首先,由于使用永磁体,充电装置成本高昂。其次,永磁体在机械应力下容易断裂。因此,充电设置可能会产生高昂的维护成本。
图片2.png
永磁齿轮无线充电在电动汽车中的工作原理
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 (IWC)
这种类型的无线充电是基于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发射器和接收器均由线圈组成。发射线圈安装在地面上,接收线圈放置在电动车底部。频率在19~50KHz范围内的交流电压通过发射线圈。这会导致接收线圈处的磁场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交流电流。在接收线圈中感应出的交流电流经过整流和滤波后,通过电池管理系统为电动汽车的电池组充电。这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式。充电工作就像电力在变压器的初级和次级绕组之间传输一样。由于变压器是最便宜且最容易构造的电子元件之一,这种无线充电方法是最经济和最简单的实现方式。线圈需要对齐才能进行无线充电。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中的充电速率取决于发射器和接收器线圈之间的距离、它们之间的互感以及应用交流电源的频率。
图片3.png
感应式无线充电在电动汽车中的工作
谐振感应无线充电系统 (RIWC)
谐振式无线充电是感应式无线充电的改进方法,是目前性价比最高、效率最高的无线充电方式。当变压器中的初级和次级线圈调谐到相同的谐振频率时,来自初级线圈的电能以更快的速率传输到次级线圈。当线圈共振时,即使它们之间的磁场很弱,也会发生电能传输。谐振感应无线充电的方法提高了功率传输效率并提供了高质量因数。它具有与感应充电相同的成本优势,此外它还提供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损耗并实现更快的充电。如果两个线圈的谐振频率匹配,尽管线圈之间的距离较远,但仍可传输电能。在谐振感应充电系统中,为了匹配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谐振频率,在两侧串联和并联添加补偿网络。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补偿网络以进一步最小化功率损耗。此类充电的工作频率保持在 10 至 150 KHz。用于匹配谐振频率的附加电路的集成确实为发射器和接收器端的无线充电设置增加了一些额外成本。考虑到提高的电源效率和更快的充电速率,这些增加是值得的。在谐振感应充电系统中,为了匹配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谐振频率,在两侧串联和并联添加补偿网络。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补偿网络以进一步最小化功率损耗。此类充电的工作频率保持在 10 至 150 KHz。用于匹配谐振频率的附加电路的集成确实为发射器和接收器端的无线充电设置增加了一些额外成本。考虑到提高的电源效率和更快的充电速率,这些增加是值得的。在谐振感应充电系统中,为了匹配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谐振频率,在两侧串联和并联添加补偿网络。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补偿网络以进一步最小化功率损耗。此类充电的工作频率保持在 10 至 150 KHz。用于匹配谐振频率的附加电路的集成确实为发射器和接收器端的无线充电设置增加了一些额外成本。考虑到提高的电源效率和更快的充电速率,这些增加是值得的。用于匹配谐振频率的附加电路的集成确实为发射器和接收器端的无线充电设置增加了一些额外成本。考虑到提高的电源效率和更快的充电速率,这些增加是值得的。用于匹配谐振频率的附加电路的集成确实为发射器和接收器端的无线充电设置增加了一些额外成本。考虑到提高的电源效率和更快的充电速率,这些增加是值得的。
图片4.png
电动汽车谐振感应无线充电的工作原理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面临的挑战
许多汽车制造商都在致力于无线充电,因为这将对电动汽车生态系统大有裨益。然而,电动汽车领域存在许多挑战,例如快速充电、安全电池技术、电动机效率、电池管理、安全性以及电动汽车技术在不同汽车领域的实施。
无线 EV 充电的最大挑战是汽车制造商采用无线充电以及公司参与充电站的开发。无线充电需要证明自己比有线充电更具成本效益和效率,以推动其采用无线充电对环境的影响是另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充电站需要遵守严格的 EMC 和 EMI 标准以克服这些问题。
WEVCS 标准
汽车工程师协会 (SEA)、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和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等许多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合作,共同制定无线 EV 充电的全球标准。插入式充电的最高效率为 94% 至 94.5%,但最新的 SEA 无线充电标准显示效率为 90% 至 92%——几乎消除了采用无线充电的关键障碍。
无线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WEVCS) 的出现,为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有线充电方式的不便之处,还提供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的充电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推广,WEVCS有望成为未来出行的主流充电方式,为我们创造更加便捷、环保的出行环境。让我们期待WEVCS的进一步发展,共同迈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RF技术社区

GMT+8, 2024-5-8 04:58 , Processed in 0.07162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