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功放之间的区别

分享到:

功放,又称功率放大器,是音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成足够驱动扬声器发声的功率信号。根据功放管导电方式的不同,功放可以分为五类:甲类功放(A类)、乙类功放(B类)、甲乙类功放(AB类)、丙类功放(C类)和丁类功放(D类)。
 
音响
 
甲类功放,又称A类功放,是最早出现的功放类型。它的输出级中两个(或两组)晶体管永远处于导电状态,也就是说不管有无讯号输入它们都保持传导电流,并使这两个电流等于交流电的峰值。当无讯号时,两个晶体管各流通等量的电流,因此在输出中心点上没有不平衡的电流或电压,故无电流输入扬声器。当讯号趋向正极,线路上方的输出晶体管容许流入较多的电流,下方的输出晶体管则相对减少电流,由于电流开始不平衡,于是流入扬声器而且推动扬声器发声。甲类功放的工作方式具有最佳的线性,每个输出晶体管均放大讯号全波,完全不存在交越失真。然而,这种设计效率较低,因为无讯号时仍有满电流流入,电能全部转为高热量。为了有效处理散热问题,A类功放必须采用大型散热器。
 
乙类功放,又称B类功放,是另一种常见的功放类型。它的工作方式是:当无讯号输入时,输出晶体管不导电,不消耗功率。当有讯号时,每对输出管各放大一半波形,轮流工作完成全波放大。在两个输出晶体管轮换工作时便发生交越失真,因此形成非线性。纯B类功放较少见,因为在讯号非常低时失真十分严重。B类功放的效率平均约为75%,产生的热量较A类机低,容许使用较小的散热器。
 
甲乙类功放,又称AB类功放,是介于甲类和乙类之间的妥协方案。它结合了甲类和乙类功放的特点,在无讯号时也有少量电流通过输出晶体管。当讯号小时用A类工作模式以获得最佳线性;当讯号提高到某一电平时自动转为B类工作模式以获得较高的效率。这种设计可以获得优良的音质并提高效率减少热量。
 
丙类功放,又称C类功放,是一种失真较高的功放,主要用于通讯用途。其输出效率很高,但不适合用于HI-FI放大。
 
丁类功放,又称D类功放或数码功放,具有高效率、小体积和低重量的特点。D类功放的理论效率为百分之百,因为其放大晶体管在开启时无电压、关闭时无电流,因此几乎不产生热量。这种功放的优点是无需大型散热器、机身体积和重量显著减少、理论上失真低、线性佳。然而,D类功放的工作复杂且成本较高,因此真正成功的产品较少且价格较高。
 
以上五种类型的功放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在选择合适的功放时,需要根据音响系统的要求和预算进行综合考虑。
 
相关资讯
从单品智能到全屋互联:智能家居物联网技术的革新方向​

智能家居物联网技术从单品智能向全屋互联转型。高精度传感器如MEMS技术温湿度传感器实时感知环境,Wi-Fi 6、Zigbee 3.0等无线通信技术协同,5G融合拓展场景。AI实现主动决策,统一通信协议打破设备壁垒,边缘计算提升数据处理实时性与隐私安全性。

氮化镓快充,为何成为手机、笔记本等设备的“充电新宠”

氮化镓快充因卓越性能成电子设备“充电新宠”。作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它禁带宽度、击穿电场强度远超硅基材料,具备高工作电压、低导通电阻、快开关速度的特性,由此实现高效能与小型化结合,且兼容多种设备,通过先进保护机制保障安全,满足市场对快充的迫切需求。

汽车智能化浪潮中,射频前端如何赋能车规级通信​

在汽车智能化进程中,射频前端(RF)作为车规级通信核心,连接天线与收发机电路,通过发射和接收链路实现数字信号与无线电磁波信号转换。其关键器件如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等各司其职,经信号处理保障车辆在卫星通信、V2X等多场景下,实现稳定高效的信息交互与传输。

氮化镓射频器件:突破传统半导体极限的高频功率技术革命

在半导体技术演进中,氮化镓作为宽带隙材料,凭借 3.4 电子伏特大能隙,具备高击穿电场、高电子饱和速度等特性。通过 MOCVD 或 MBE 技术在异质衬底生长,射频应用常选碳化硅衬底。这些特性与工艺使其在高频、高功率场景优势显著,革新无线通信、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射频技术应用。

智能家居变革中的微波传感器

微波传感器基于电磁波传播与反射原理,发射特定频率微波信号并接收回波实现环境感知,通过分析回波的频率偏移、相位变化及信号强度捕捉目标信息。其非接触式感知不受光照影响、穿透性强、检测范围广,在智能家居安防、照明、健康监测等领域应用,正推动行业变革。

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