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外差架构:无线通信的稳健之选

分享到:

超外差架构是一种在无线通信中广泛使用的射频接收技术。从原理上来说,超外差架构的主要操作是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与本地产生的本振信号进行混频,以此产生中频信号。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外差”过程,即射频信号与本振信号的频率差被转换为一个中频信号。这个中频信号是一个固定频率的信号,它的频率等于射频信号频率与本振信号频率的差值。这种固定频率的中频信号有利于后续的信号处理,比如滤波、放大和解调等。
超外差结构
 
在超外差架构中,变频操作可能不止一次,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一次变频超外差和两次变频超外差。选择进行几次变频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性能指标之间的权衡。在超外差架构中,滤波器的作用非常关键。特别是在混频器前端,需要有一个镜像抑制滤波器来抑制镜像干扰信号。镜像干扰信号是与有用信号频率相同但来自不同方向的信号,它会对有用信号产生干扰。此外,在射频信号进入低噪声放大器(LNA)之前,还有一个预选滤波器,它的工作带宽覆盖整个接收机的工作带宽,用于滤除带外的干扰信号。
在超外差架构中,增益的分配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大部分的增益是由中频级提供的,因为在中频频率处,更容易获得高且稳定的增益。此外,中频实现所需的功耗要低于射频实现所需的功耗。
 
超外差架构能够实现高灵敏度的信号接收和低噪声放大,因此特别适用于信号微弱或噪声干扰较大的环境。例如,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当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较弱或存在较多干扰时,超外差架构能够有效地提取出有用的信号,提高通信质量。超外差架构可以通过改变本地振荡器的频率来实现宽带接收和频率转换,这使得它在处理多频段或多标准信号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超外差架构在宽带无线通信、多模多频终端等设备中有广泛应用。
 
在超外差架构中,信号经过变频后变为中频信号,这有利于实现各种滤波和信号处理算法。这使得超外差架构在需要复杂信号处理的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如雷达系统、卫星通信等。由于超外差架构在变频过程中实现了信号的放大和滤波,因此对前端元件的性能要求相对较低。这使得超外差架构在元件性能受限或成本敏感的应用中具有优势,如消费级电子产品中的无线通信模块。
 
相关资讯
解析MIMO潜力:提升无线通信容量与速率的关键技术

MIMO技术是提升无线通信容量与速率的关键,基于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原理。前者利用无线信号多径效应,通过多天线接收合并信号副本提升可靠性;后者允许多天线同时传输独立数据流,提高传输速率。MIMO技术分SU-MIMO、MU-MIMO和大规模MIMO等类型,在4G、5G及WLAN中广泛应用,有效增强系统性能。

太赫兹通信:开启6G超高速通信新时代​

太赫兹通信凭借其0.1-10THz频段丰富带宽、窄波束及特殊穿透性,成为6G超高速通信关键。其实现依赖电子学与光子学产生信号,传输中需克服大气与室内环境干扰,通过信道编码和MIMO技术保障,调制解调采用多种方式并结合补偿算法,奠定6G通信技术基础。

5G时代下的射频挑战:高频段通信如何突破传输损耗瓶颈?

5G高频段通信因毫米波等频谱应用面临传输损耗挑战。天线技术借大规模MIMO波束赋形聚焦能量,SIW和超材料优化性能;射频前端用GaN、HEMT等材料及先进技术降低损耗;信号处理靠AMC和信道估计适配信道;组网部署超密集网络与RIS反射信号;还推进射频基带集成优化系统。

SAW与BAW射频滤波器技术解析

SAW与BAW射频滤波器均基于声学谐振原理。SAW滤波器利用压电基片上叉指换能器激发表面声波,经反射栅等实现滤波,工作在20MHz至3GHz。BAW滤波器通过体声波在压电层与电极间反射形成驻波,分FBAR和SABAR,适用于2GHz以上高频段,二者性能与工艺差异显著。

射频芯片如何赋能WiFi性能?解密无线通信中的电磁辐射与频段优化

射频芯片作为WiFi性能提升核心,经调制解调实现基带与射频信号转换,以QAM等技术保障传输。通过控制电磁辐射强度与方向,平衡覆盖与安全;依据场景选择2.4GHz或5GHz频段并自动切换。同时,借助功率动态调节、节能模式及OFDMA、MU-MIMO等多用户技术,全面优化WiFi网络性能。

精彩活动